你的和我的
侯凯文 镇江七年级
当我明白向你索取太多时,你的早已是我的。——题记
“绿豆糕熟了,快回来吃。”奶奶在屋里招呼着我。
“等一会儿,我待会就来。”我总是这样不耐烦。从房间望去,奶奶早已将一盘绿豆糕端上餐桌,自己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地等待我。
我只好爬下椅子,和奶奶坐在一起吃绿豆糕。奶奶自然很高兴,硬是给我多吃几个。尽管我内心很抗拒,但在这宽厚的慈爱面前,我还是能感受到我的渺小。我吃完几个便匆匆跳下椅子离开,不知是否注意到奶奶眼中那些不舍,我离开地竟如此轻快。
不久,我生病在家,只有奶奶陪我。我感觉意识如风暴中虚幻不定,但朦胧之中还是能看见奶奶有些苍老的身影。我奔向餐桌,希望可以吃些什么,忽然看见一盘温热的糕点,抓起便吃。突然,一种熟悉的清芬在嘴边荡漾,这不就是奶奶喜欢吃的绿豆糕吗?只觉得那来自青草的芳香从内心静静散发,没有其它,没有杂质。奶奶的身影在视界里愈加清晰,我意识也渐渐清醒过来。我忽然忘记了以往对绿豆糕的厌恶,忘记了自己以往对于奶奶的冷漠无言,我有一种想冲上去拥抱她的欲望。但奶奶还是抢先一步——她静静地在我身边坐下,和我一起吃那盘绿豆糕。霎时间,就感到时光停止了,只剩下我和奶奶吃着绿豆糕,有说有笑。
也就那时,我忽然悟出,你的和我的原来也一样,彼此到达对方内心的距离都一样。心灵因爱的洗刷而愈加清澈,清澈的同一条欢快的小河,一端是我,另一端是你。我不需向你索取,因为我的终又是我的,你的终又是你的。如果有什么将其连接,那一定是爱。
绿豆糕不在了,奶奶和我的说笑声却一定会印在我的脑海,随着时光磨练愈加深刻。
你的和我的
李天淳 镇江八年级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带来的是自己,带走的也是自己,没有一个人能将其他的东西带走,所以你喜欢的,我喜欢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大家都喜欢的。
你喜欢的,不代表是我喜欢的,每一个人喜欢的事物都不一样。还记得今年过端午节,外婆买回来一盒绿豆糕。她见我回家吃饭,便对我说:“孩子,快来尝一尝,我刚买的绿豆糕。”我不乐意,我不喜欢吃绿豆糕,还让我吃,这是你喜欢的,不是我喜欢的。于是我开口便说:“我不喜欢吃甜的。”外婆见我不爱吃,便将绿豆糕又放了回去。
可是,有时我不喜欢的就会变成喜欢的。我经不住那绿豆糕的诱惑,看着那绿豆糕散发出的光芒,闻着那来自绿豆的清香,我的手便情不自禁地放到了绿豆糕的盒子上。拆开盒子,撕开包装,抓起便向嘴里放。嗯!味道还不错!便又摸出一块绿豆糕,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果然,应了那句话:“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绿豆糕的味道便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有时,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便会不知不觉地转变成我们喜欢的。
当你喜欢的和我喜欢的碰撞在一起时,便是大家所喜欢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处久了后,这两个人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改变,就像阴阳两极,它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共存的;它并不是水火不相融,它是相生,相和的。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彼此存在,互相同化,融为一体。你喜欢的事物和我喜欢的事物都会同化,变成你我都喜欢的,这便是归一。
当一个事物变成大家所喜爱的,这便是圆满。云层之下,是一万个你我所喜爱的;云层之上,是一个大家所喜爱的,不分你的,我的,互利,共赢。
你的和我的
吴淑菡 镇江八年级
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它们相生,共存,演绎了从古至今属于生命的故事。而我和你,在这世间来说是一个再渺小不过的存在了。
人生一路,如白驹过隙,很多人的生命还未完全绽放光彩,便已悄然逝去,而仍活着的我们又是何等幸运,在这趟梦幻般的旅程中,你的身边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而只有你的亲人是最无私的存在。他们默默地把一切的属于他们的尽数给了我们,用他们最纯真的甘露来浇灌我们。而我们呢?不予理睬,无视甚至恶言相对,你们在做这些时可曾看到过亲人内心的那份真心,那份情?
人生需我们好好把握与珍惜,人生在世拥有的并不多,无非是一些俗物,而真正可贵的确是那份情。当家人在你受伤时给予你安慰,当家人在你快乐时给予你力量,你可曾怀有那么一点甚至一丝感恩?很多人说有,是的,你是有,可你有没有真正回报过她呢?你有没有真正理解她呢?
我想,当一个人学会了去欣赏,学会了满足,他的人生便会拥有很多,他会认为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至此他的一生会充盈起来,因为大家拥有那一份纯真的情感——爱。当人人心中有爱,人人心中有情,都有着一双慧眼,能看到实体背后的情感,那这个社会的美好便会永存。
美丽的人生自少不了美丽的心灵。现如今的我们大多都会被所谓的现代化潮流所淹没,大家都急着向前,想寻找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风景,却不曾想,最美的风景已与匆匆的你擦肩而过,你的一生,最珍贵不过亲情,若连此都错过,岂不无趣?享受着亲人给予我们的温暖拥抱,享受亲人给予我们的鼓励支持,你应当回报。
世间的人心是复杂的,情感是复杂的,也许你看不懂,但有一种情你必须看懂,因为它是最纯洁的,而这恰恰是你我拥有的,大家都拥有的最高贵的财富。
你的和我的
蒋浩成 镇江七年级
从前,我们会因某东西是谁的而争论不休。现在,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因为我们有了统一看法。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有共同的志向,就会共同发展,还存在“你的和我的”的纠纷吗?
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而没有共同的方向,会怎么样呢?比如几个人,共同拉着一车金子,而每个人用尽全力,却往不同的方向拉。这些人没有共同的方向,最终将一事无成。人没有共同的方向,只有目标,就会因“你的还是我的”而彼此阻碍不前,互相牵绊,最终将停留于原地或向弱者屈服。
人要想有方向,首先要保证目标一致。如果几个人没有统一的目标,那么能怎么样?即使他们成立了小集体,过一段时间也要散伙。如果人们没有统一目标,那么必将争执于你的和我的到底是谁的。那时,不会有人会让出自己的,就会造成更坏的结果。统一的目标,是统一的方向的前提,而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方向能形成统一的志向。
有了共同的志向,那么人们就组成了一个集体,就会需要规则。而规则并不影响个人意愿的实现。士兵要杀敌,古代战场杀敌有奖,士兵就会更加奋勇,帮助自己所在的军队获胜,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并发展,升官。人多,就有了气势,就有了力量。各人尽自己所长,队伍就会无所不能,从而取胜。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在集体中汇聚,就定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组合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使每个人更好的发展。到那时,还有你的我的之争吗?人人都已满足,何必争乎?
有了志向,就能共同发展,人们不仅能增强自己的能力,还能获得集体荣誉感,使自己更有力量,甚至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若无志向,将不知何从,有志向,则可聚,发展自身,又得荣誉,得力量,得精神。人人皆足,谁还想为所属之争呢?
你的和我的
钱妍宇 无锡七年级
世间万物,许许多多,真真假假,千百年来令人困惑,可是它们都会永远属于自己吗?
名誉和财产,一直是一个无人能解的问题。成功者,无不例外地,将名利视为粪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真实的写照,也从这时开始,超凡脱俗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追求和目标。
居里夫人,就是那位著名的,镭的发现者。她不将专利占为己有,而是奉献国家、社会和科学。美国政府听说了她的一贫如洗,特地将一克镭捐献给她,希望居里夫人日子过好些。待她签字时,居里夫人发现了这件事,硬是将这一克代表着几百万美金财富的镭,捐献给她的实验室,用来研究科学。
名利看淡,是一件有智慧的事。一直有同学经常抱怨:“我今天帮你打扫了卫生,你应当感谢我。”或“我为班级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不付我些‘工资’?其实,活是自己主动想干的,别人又没有逼着你,为何要如此需求?小小的一句话,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将名利看重的事实。
真正的超凡脱俗就是看淡名利,读懂社会。《红楼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妙玉,始终没有超凡脱俗。虽然她自居清高,居住在小庙中,吃自己种的菜,喝从冬天中花朵上取下的雪水化成水的茶,但始终没有脱离世俗层面。一位农家妇女,就可以让她将自己一个最珍贵的杯子扔掉,足以见她心胸之狭小和气度之小。所以,她像现代“佛系“之人一样,竭力装出一份超脱、厌世之感,故意对钱财满不在乎,却始终没有看破红尘,只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有魅力,很引人注目罢了。
超凡脱俗,看淡名利,是一种境界,一种真正的超脱,悠然自得的境界。许多人采菊见南山,拍照发朋友圈,自认为很与众不同,可真正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呢,淡定地刷着朋友圈,看到你发的话,只觉得很傻。盲目地随波逐流,一副厌世脸,只让别人觉得这个人装得太过,太作。故意地不在乎钱、权,只让别人觉得这个人虚伪、城府深。
名誉看淡和超凡脱俗,它们现在是你的或我的,但它们终究不可能属于自己,过强的伪装和占有欲,表面上让人觉得是属于,其实是“绣花枕头一包草“罢了。
估计,在你的枕头上,连“绣花”都没有了吧。
你的和我的
朱耀宇 苏州七年级
退一步方能海阔天空,如果要将你喜欢的但我不喜欢的绿豆糕当礼物送给“我”,难道只能拒绝吗?
不,当然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为何不能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呢?
我并不喜欢吃糖,但尴尬的是,我最好的朋友最爱吃糖,甚至能不顾校规偷吃……
这是一个“六一”,他将糖当礼物送我,当我刚想婉转谢绝时,一个新的想法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就如许多科学家一样,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
“对啊!”我豁然开朗,“我怎么没去考虑过别人的感受,他可是我最好的朋友……”于是为了这份友谊,我选择了接受,选择了谦让。
这只不过是一次谦让,一次从不喜欢到喜欢,让友谊再一次根深蒂固,让你喜欢的变成了我们都喜欢的。
有人说过:“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众所周知,背诵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可我从小没这个爱好,甚至是厌恶,每当老师要求背诵课文或单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我的作业,我不要背诵。但我的爸爸确是一个爱背诵的人,可谓博才深厚,无所不知,就在这一天天的潜移默化中,我对背诵不再那么抵触了,逐渐变成了热爱。
你的和我的,只不过是一次选择, 一次谦让,一次改变。从两个不同的立场,变成没有你我之分,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