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寒假接了一个特别的任务,辅导我9岁的外甥功课。
上午辅导英语一切顺利,直到下午碰见了青蛙……
“一只大青蛙和三只小青蛙每天一共吃73只害虫,两只大青蛙和两只小青蛙每天一共吃86只害虫。一只大青蛙每天吃多少害虫?一只小青蛙每天吃多少害虫?”
刚开始:这不是二元一次方程嘛,三下五除二就算出来了。算出后发愁了,他才三年级,连X都没见过,哪来的方程,只能再寻算法,用普通的加减乘除来代替。
然后,我开始一步步帮他梳理:两只大青蛙和两只小青蛙吃86只害虫,那一只大青蛙和一只小青蛙能吃多少呢?
他,听不懂。我以为是数字太大,好,那我换成小数字。
两只大青蛙和两只小青蛙吃4只害虫,那一只大青蛙和一只小青蛙呢? 不知道,好,我告诉他,除以2
两只大青蛙和两只小青蛙吃10只害虫,那一只大青蛙和一只小青蛙呢? 能口算,是5。 为什么是5?不知道,不知道是除以2
两只大青蛙和两只小青蛙吃20只害虫,那一只大青蛙和一只小青蛙呢? 能口算,是10。为什么是10?不知道,不知道是除以2
我崩溃了,除以2嘛,为什么不会呢?我的语气开始有微许的急躁。果断寻求外援,找专业的小学数学老师来给他讲解。
老师提出用分组的概念,将一个大青蛙和一个小青蛙看成是一组,然后再除以2。
看到老师,他立马坐直,表面上老师讲课他都点头表示听懂,但我依然能看到他的迷茫,于是我开始拿出火腿肠给他演示。
为了区分开大小青蛙,我用火腿肠表示大青蛙,笔表示小青蛙。开始合在一起,然后“一大一小”进行分组。但是依然看到他的迷茫与不解。我能看到他的努力理解,我也愈加努力弄清楚我的演示。直到我看到他努力的眼红。忽然明白,他的无助。我好像错了。
我和他说,先吃饭。但你真的很厉害,这么难的题,你竟然这么爱学习,愿意一遍一遍的听。他说,舅妈,我是学渣。我的心咯噔一下,心疼。笑着说,那这道题你学会不就是你们班的学霸了吗?学霸还得让你教他这道题呢~
吃完饭后,又让他玩了十分钟。我问他,学吗?他点头,很笃定。我开始采用线段,直观形象的让他了解。后面一切很顺利。讲完让他给我复述,不会的地方我再教,再复述,再讲解,全部懂了,最后再写到卷子上。
我不知道他真的是全部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我们的教育所提倡的,不就是“给孩子点时间”吗?当前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积累过后,在某一个瞬间不就可以引起质变、茅塞顿开了嘛。就像我们小时候背的诗词,其中的意境不也是后期才品出来的吗?
在这个过程中,我很惊讶自己的反应。我原本以为,以我的脾气会越教越急躁的,但没想到会越来越平和。
“闻道有先后”,我只是比他先掌握这些知识,我有什么优越感来急躁呢?
同样,作为一个已经学过方程式、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这么多数学知识的人,竟然连加减乘除都给孩子讲的这么抽象、不具体、有什么资格去指责那些我们自以为的愚钝呢?
那些辅导孩子作业而气得脸红脖子粗的、急得血压上升进医院的,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的家长,是真的站在孩子所处的思维和他进行的平等沟通吗?
我们需要做的,永远不是站在父母、老师的角度去讲自己的辛苦,讲他们不学习的未来,他们听不懂的,未来对于他们是很遥远的。放下自己的思维层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思维逻辑和他们进行对话。孩子在其中才能既学到知识,又收获自信。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才是良性的辅导作业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