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义第一次见到有保护的文物遗址现场和现场图片
(一)巩义,又一次惊艳了世界!我市双槐树遗址上央视啦!
巩义宣传
2017-11-13
11月12日,《巩义双槐树遗址》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啦,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双槐树遗址简介: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以南两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的高台地上。经过系统调查和大规模勘探,确定双槐树遗址现存面积117万多平方米,是仰韶时代中晚期一处大型聚落遗址。
2016年3月,一件国宝级文物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横空出世。这件文物是一枚用野猪的獠牙雕刻而成的蚕形骨器,长约6厘米,宽约1厘米,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考证,这是中国最早的写实主义风格的家蚕形象,它的发现证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养蚕治丝”的国家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同时也为寻找丝绸之路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
保存完整的翁棺
蚕形骨器与家蚕的对比
巩义双槐树遗址距今大约5000多年,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在郑州地区的仰韶遗址中堪称面积之最。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这个规模巨大的史前遗址居然还有着超强的防御功能,三重巨大的环壕将这个遗址团团围住。这三重环壕,工程规模十分宠大,考古人员按照其墓葬区中埋葬的人数推断,遗址内的人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量,极有可能是周边部落帮助完成,从而也说明双槐树遗址或许是当时的一个中心聚落。
此外,双槐树遗址的墓葬区与同时期遗址的相比也十分特殊,它的墓葬区由北至南分为九排,第排之间相距15米左右,这显然是经过人为严格的规划,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进行埋葬。
鉴于双槐树遗址种种特殊的遗迹现象,考古学家将这个史前部落的主人投向了黄帝。郑州自古以来就被记载为黄帝故里,并且黄帝生活的年代也被证实为仰韶文化时期,因此对于规模巨大、又拥有超强防御功能的双槐树遗址来说,这个推断或许成立。
目前,遗址的发掘面积只有3000平方米,对于110万左右的遗址面积来说,还只是冰山一角,有关双槐树遗址的秘密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才能最终大白于天下。
(二)文墨丁香
走进巩义双槐树遗址
2017-12-29 00:52阅读:
走进巩义双槐树遗址
2017年12月28日上午9:00,隆冬时节,薄雾清寒。
文暖流年巩义文友圈志同道合的文友一行30人,在朗曼新城门口锐意集结,怀揣着对文学艺术的信仰、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家乡巩义的深情,六车并行,御风而动,过杜甫故里,向岭东而上,走进由巩义市文史专家王保仁先生因买菜机缘而无意发现的,被考古界拟定为黄帝聚落的双槐树仰韶文化遗址,聆听远古先民隐藏在时光的流里若隐若现却又振聋发聩的召唤。那是5000年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顽强,那是5000年河洛大地大河奔流的滚滚涛声,那是5000年嵩洛山川沧海桑田的沧桑变幻。
文明的牵引,若一条无形的链条,牵扯着出走了太远的脚步,走回原点。每一步行走,都是走向自己。
闭上眼,去感受和链接仿佛遗失却从未断裂的生命脉动。5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刀耕火种,在这片高岗上繁衍生息,用最原始的生产力创造了令今天科技发达时代仍叹为观止的聚落奇迹:画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纹饰和X、S图案的器形多变的彩陶,启萌了文字的生成,开启了文明的曙光;土木构筑的宽厚粗实的墙壁围成的连进式的房屋建筑,更显牢固,更显人之所以为人的智慧和威仪;住宅区、祭祀区、作坊区、墓葬区的明确划分,初显人类社会社会功能的秩序;数据显示最高纪录宽30米深13米的规模宏大的护卫居住区的内外三重环壕,实证了国家形态的初具;聚落之外大量小型简易的聚落遗址的发现,为生产力极为低下却完成如三重环壕这样的宏大工程提供了合理性,更为聚落和聚落主人地位之高做出了明证;聚落内外居所建筑的差别,意味着社会等级的划分;聚落背嵩望洛,契合天文地理,选址的极度讲究再度印证聚落主人的地位之高;惟妙惟肖呈现吐丝或将要吐丝的家蚕形象的国宝级考古发现骨雕艺术精品骨蚕,和打磨得犹如当今缝衣针一样精细的骨针的发现,展现了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高超技艺,为社会分工和工匠出现提供了想象空间,更为养蚕和纺织品在新石器时代业已出现的猜想做出了有力的考证……
透过一件件历史遗存,透过一点点蛛丝马迹,想象着先民们热烈、鲜活、奔放的生活,他们的身影和面孔便渐渐清晰灵动起来。
走进巩义双槐树仰韶文化遗址,因为王保仁先生提前而周到的安排,我们受到了张馆长的热情接待。首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拍摄的关于双槐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