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好时坏

      昆明梁艳分享1168天。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2020.05.20

      “时好时坏”是对这段时间咨询感觉的总结。分析思考可能是如下:

      1.状态。既指来访者的,也指咨询师的。俗话说“俩好并一好”,就是说两个人都在各自的状态 ,精气神都在线。否则,即使一方心无旁骛,另一方敷衍应付,都会对对方带去不良情绪反应,或打消协助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咨询效果。

      2.信任。咨访彼此信任,也是成就咨询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来访者信任咨询师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咨询师信任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来访者的真诚和坦诚,相信来访者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否则,稍有迟疑,或语气的犹疑都会影响彼此的思考和潜能的发挥。

      3.期待。不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要说对一场未知的咨询没有一丁点的期待是不可能的,尽管在约练过程中,老师们都深知“有效果是难得的,没有效果是正常”,但从人性角度说,期待有效是正常的。只是我们可以接纳这场咨询没有效果、没有帮助、没有突破、没有启发、没有顿悟。或许有时候更期待“咨询室”外的效用,而非仅仅停留在“咨询室”。所以如何降低咨访双方期待,值得探讨。或许对咨询来说,降低期待意味着降低压力,减少咨询中“用力过猛”,有为过度,为解决问题而“越界”或“揽责”,同时也可降低挫败指数。对来访者或许降低期待,意味着降低失望值,能以更轻松、开放的态度探索潜在的资源,更能打开思维积极参与探寻解决之道之中来。

      4.匹配。咨访双方的匹配也非常重要,除了《心理咨询师》三级培训教材上的“欠缺型、忌讳型、冲突型”外,比如无眼缘型(面咨中),不论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彼此之间或单方面,见到对方就是莫名的“不喜欢、排斥等;又如从彼此的声音或口音或语速或语言习惯等就莫名地产生讨厌和反感来;又或者比如来访者的问题或困惑,咨询师的风格等,都会造成“不匹配感”,一旦有这种感觉,即使碍于情面硬着头皮走完一场咨询,其实一开始就注定难有效果。

      5.话题。或者称之为“问题”或“困惑”。如果来访者的“话题”是咨询师擅长的,那么这场咨询相对而言比较顺畅,对咨访双方来说,是双赢。如果来访者的“话题”对于咨询师老师比较生涩或是“疑难杂症”,那么一次咨询就可能“打击”到咨访双方。约练过程是一个“大杂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初学者或成长中的咨询师来说是好事,在约练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总结自己的优势所在,即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咨询风格和擅长的“点”,进而在“点”上精益求精。我想既然几大心理流派都不能包罗万象,包治百病,那么一个咨询师怎么能够做到“全能”呢?如果真的号称“全能”,估计是“全不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