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不知道我在想什么?”这应该是所有心理学的娃子们在第一次介绍自己的专业时经常会被问道的问题。
汗呀,我咋就不会读心术呢?要不也可以即兴表演一番。一件长褂衣,一把芭蕉扇,一副天机不可泄露,一句之乎者也,拨云见雾,直击人心。哎,水平太烂了就别演了嘛!臣妾做不到呀!
不过话回正题,看不懂微观,咱们可以看宏观呀!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聊一下我们一生的旅程。
想像一下这样一个画面,一颗精子经过无数次搏击,冲破层层阻碍,终于与卵子相遇结合。于是,一条小小的生命由此诞生,10月怀胎,母亲百般兴奋也饱受苦楚,终于嘀咕一声啼鸣,小生命来到人生间,也开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婴儿期。
NO.1 婴儿期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观点,婴儿期的界定区间通常为0-2岁。成年人关于婴儿期的记忆基本是空白的,如果你清楚的记得自己婴儿时期的一举一动,那你不是神就是那啥,咱也不说啦!
小婴儿来到人世间,首要需要吃喝。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中说到宝宝出生没多久,就需要喂奶。喂奶是亲子之间首次亲密的接触,而且在这之后一直到宝宝断奶之前,妈妈都要充满爱心关切地给孩子哺乳,而且要按照宝宝的节奏。
“我想吃你才能给我吃,我不想吃就不要给我吃啦!”
俨然一副小霸王的形象。母亲在这期间无条件地满足婴儿的需求,这会让宝宝感到特别安全。他慢慢地明白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人,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妈妈是值得信赖的,这个世界也是值得信赖的,这样他就可以逐渐发展出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
吃喝完成,自然就是排泄。别小看这个可能让你有点小恶心的过程,宝宝在排泄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极度兴奋的快感。这种感觉让他特别舒服,而且慢慢地他会发现“咦,我还可以多憋一会再排出来!”这样他就慢慢地有了一点小小的掌控感。不要小瞧这些感觉,这对最初时刻需要他人帮助的无助的婴儿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体验。弗洛伊德不是一再强调肛欲期的重要性嘛!妈妈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地擦拭宝宝的脏屁屁、给宝宝换尿布,这种细心的爱护会再一次丰富宝宝的情感体验,让他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于是,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快乐地长大,他慢慢地开始蹒跚学步、开始学会说话、学会用咿呀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在他的内心始终相信家人是安全的,世界是安全的、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就会在成年之后出现各种问题。精神分析学派一直在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我总觉得婴儿期的亲子照顾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这个阶段的影响。正如阿德勒所认为的那样,人拥有自主决策和追求优越的权利。总不能因为早期没有被养育好就彻底否定了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吧!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你是一个宝妈或周围有新婴儿,都千万不要忘记给婴儿最无条件的包容和爱护,这是一个双方共同滋养、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顺利过渡之后,婴儿就会进入儿童期。
NO.2 儿童期
我们这里所说的儿童期是指2-6岁,可能和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儿童期有些差别,埃里克森把6-12岁的孩子定义为学龄期,学龄期孩子的特征会在后面进行分享,一起先来走进儿童期孩子的世界吧!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地步入幼儿园。游戏是他们主要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来学习成人社会的规则。
邻居家的孩子今年刚好四岁,有一次我去她家玩,看到她的桌子上放满了各种捏好的小泥人,却不见人,突然飞出一个小超人,身上的披风在飞速的极奔中翩然飘舞,一副小墨镜,一双摩登鞋,“我现在是小魔女,来,让我给你们展示个魔法吧!”我虽愣了一下,但仍和她妈妈一样耐心地配合着。
“你看妞妞这一桌的小泥人,每天要捏爸爸的模样,捏妈妈的样子,还有她的各种小厨房、小餐具。有时还要用她的小工具给我做饭,每天可是忙的不得了!”妈妈一脸满足的表情。
可不是嘛!孩子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模仿我们成人社会的生活,为他们以后的社会化打下基础。
无穷的活力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另一大特点,他们似乎精力四射,有源源不断的能量,那应该是生命最原始的泉涌在迸发。妞妞也是这样,我们住所旁边有一块小沙丘,妞妞特别喜欢去那里。
有一次我问她“沙丘好玩吗?”
“好玩呀,我有好多小伙伴在那儿。我和伙伴们一起造小屋、建游泳池,还可以滑滑梯。”
她妈妈在旁边接话:“她真的是不嫌累,一天要去四五趟,我带她都要累死啦!”
我还曾经看到一个孩子和妈妈一起去爬山,山路崎岖,但他却在前面不停的跑,“妈妈,你快点呀?你怎么那么慢!我都回来接你好几次啦!”
这份无限的活力带给了他们很多的张力,让他们能够积极去探索这个世界。
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出现了人生第一次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逐渐地和父母进行较量,与父母的冲突那真的是此起彼伏。但这正说明他们开始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希望有一点自己的力量。
在这种冲突的情况下,父母的包容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父母总是用自己大人的身份去压制孩子。“我说了你不能这样做,没有听到吗?”或者嘲笑恐吓孩子“你太笨啦,好好听妈妈的话”,“快点做好,要不我就把你扔出去啦!”这样的言语,可能是父母无意识的行为,但是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不尊重和不支持,它会让孩子感到内疚、羞耻,感到不安全,从而阻碍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脚步。
研究者发现父母用何种教养方式去养育孩子,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有权威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和忽视型父母四种。
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但也会允许孩子在适当安全的空间内进行探索;专制型父母会过多的控制孩子,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甚至会采用一些体罚等方式来惩罚孩子,迫使孩子屈服;放任型父母则是对孩子百般宠爱,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会满足;而忽视型父母则是完全无视孩子的存在,很少给予孩子相应的反馈和回应。在时间日积月累的作用下,孩子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逐渐会有不同的性格类型和情绪承受能力。
埃里克森认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去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力。所以如果你身边也有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如尝试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和他们多沟通,站在他们的视角去看一下他们的世界,理解和包容孩子。虽然这可能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请相信内心的爱会帮助我们做到这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