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买三本绘本收到了,儿子非要让我赶紧讲给他。
于是我就给儿子讲了绘本《会穿靴子的猫》,儿子听的很认真,我讲到猫很努力的练习穿靴子,多次摔倒后终于学会了穿着靴子行走,一路利用自己的智慧帮着自己的主人想办法、打怪,让它的主人顺利当上了伯爵而且和公主结了婚。
最后一页是猫中午脱下了靴子,绘本结束了。
我问儿子从这个绘本中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本想让儿子从猫的身上学到努力刻苦的求生智慧,儿子听完后说:“妈妈,我觉得猫真的很可怜,它这么努力就是为了得到主人的认可,希望留在主人身边,最后脱下靴子终于可以爬了,当一只猫了。那主人和公主结婚后还需要它吗?它要去哪里呢?下来做什么?”
我竟然被儿子的一席话和问题问住了,惊讶这是一个6岁孩子对绘本的思考,他在关注猫内在感受,而我关注外在努力、奋斗。
突然觉得我甚至很多类似的我很像这只猫,我们穿着“靴子”忍痛行走,忽略自己的感受、频频鸡血自己,又是为了得到谁的认可?
猫或许有自己的求生之道,它脱掉靴子知道自己何去何从。而我们脱掉“靴子”还会做自己吗?值得思考。
好大的一个人生课题,这那是我给孩子读绘本,这问题抛到心坎上,砸醒混沌的灵魂,好好想“猫”下来要何去何从,孩子还等我给他答案呢[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