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随领导家访。由远及近,先去最远的一家。
开门的是个八十岁的老人,精神还不错,上二楼腿脚利索。住的是以前旧校区的房子,门头还挂着“校长室”的牌子。
“这是黄校长以前的办公室。”老人笑说。
屋内完全看不出当年做办公室的样子。六平米大的单间里摆着两张学校以前的上下床,没什么家俱,沙发是校长室的旧物,女孩坐在床沿看着手机,正在上着网课。见人进来也不招呼,局促地坐在里边床上。她班任悄声说:“孩子特别自卑,从来不跟人交流。”
老人一坐下便说起孩子的身世,孩子更加把头埋下去,可怜只有这一间屋子,她无处可躲。
“三岁就没了爹妈,出了车祸。”老人说得很块,夹杂着方言,女孩木然盯着手机,老人的话她应该听了无数遍了。
“这孩子受了刺激了,她怕人说她孤儿,怕我把她给人。”
看着女孩难过的样子,老师们不忍多待,起身告别。女孩头也没抬,校领导说:“XX,好好学习吧……”
都知道这是实在又无力的一句话,女孩需要的谁都给不了。惟愿这个年迈的大伯健康长寿,陪她到成年自立。
第二家是个男孩,出生三个月上便没有了妈妈,爷爷瘫痪在床,爸爸打工在外,爷孙相依为命。
老人八十一岁,他说他不敢病,已经住过两三次院了。“孩子说最怕救护车来,说爷爷要是病了,我就成一个人了……” 老人说着哭起来。
老师们也红了眼睛,都软语劝慰。
孩子一人坐在里间,我悄悄走进去,男孩正在啜泣。孩子长得很好看,白净秀气,也非常有礼貌。
一行人出来都不知该说什么,心情格外沉重。
其实班里类似的家庭还有好多,这次选的是学校附近的孩子。
一年轻老师说:“我该带我儿子一起来,让他看看人家,就这条件还在努力学习!”
我想的却是这样的家访我不想参加,家访本是送温暖,提供帮助,但从两个孩子悲伤无奈的神情看,我们的目的根本达不到。他们需要关怀,但这样的闯入好像是强行揭开孩子隐私,给伤疤上撒盐,在老人们诉说自己的病痛无助和孩子的孤苦身世时,孩子畏缩忐忑,恨不得逃离现场。
所以家访更多是在完成任务,或许能慰问到家长。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期待,也一点不喜欢,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别人参观自己的隐私空间。
记得疫情前做过一次调查,全班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家访。
所以,家访可能是被夸大了的一种家校沟通方式,学校一厢情愿地以为会激励学生上进。而其实,孩子们只不过想做个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和爱他们的家人。
这个,家访解决不了。
前面三家都是单身男人带孩子,最后一家是离异女人带着姑娘,房子是租的,但家里收拾的非常漂亮,女人也年轻开朗。离异家庭,跟着利索妈妈的好像更幸福一点。
女主人喜欢乐器,家里摆着大小葫芦丝,还有一架钢琴,感觉是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再看家具布置,应有尽有,装饰也颇具艺术性,总之不像建档立卡户。
“这是实木家具啊,挺不错,是房东家的吗?”老师问。
“不是,我带来的。”女家长笑吟吟地说。
“我觉得比我有钱哈!我看人家书架上还摆着古董一样的东西”领导出来后小声感慨道。
贫困户怎么评的谁也不清楚,但不管怎样,我们希望孩子都有温馨的家。
形式走完,各自交差。次日学校公号发出来的文章,赞歌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