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小朋友都去过情人节了,剩下一群中老年人整天嚷嚷着过儿童节……
相比之下,古代的小朋友会玩得更纯粹些。虽然他们没有手机,没有没有Ipad,没有动漫,也没有乐高、变形金刚、芭比娃娃这些玩具可以玩,更没有动画片可以看,但是他们妙趣横生的玩乐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如今的小朋友。
古代家长也没有单反、手机等拍摄工具,但他们能将小朋友玩闹的情景描摹下来,于是便有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婴戏图”。
明·计盛《货郎图》
宋 李嵩《货郎图》
买好了,走吧,我们演幻戏去
宋·刘松年《傀儡婴戏图轴》
宋 ·苏汉臣《侲童傀儡图 》
好没意思,要不我们“蹴鞠”吧
宋·佚名
饿了,我们去摘枣吧
宋·佚名《扑枣图》
枣子摘多了,推枣磨去
宋·苏汉臣《婴戏图》
再玩下捉迷藏怎么样?
宋·苏汉臣《婴戏图》
明·夏葵《婴戏图卷》局部
我们去看斗蛐蛐吧
宋·佚名《婴戏图》
快把蛤蟆拿开!
宋·苏焯《端阳戏婴》
跟大哥哥学画画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节放学归来,趁东风放纸鸢吧。
弄竹马。“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诗中所说的“竹马”是古代儿童最常见的游戏。盛夏时节,孩子们把竹竿放在胯下,一手握住竹竿,另一只手拿着柳条儿在后面装作拍马屁股的样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孩子们模仿着士兵的样子面对面“厮杀”,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革命”友谊,同时也在游戏当中锻炼了身体。
斗草。斗草游戏“始于汉武”,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自居易在《观儿戏》也提到“斗草”:“弃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文斗就是找到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互相比试谁采的花草种类最多,而且都知道名字,就算赢家,如果找到了大家都不认识的“奇葩”花草,小伙伴们必定会对你投以无比崇拜的眼神的。
武斗,顾名思义明显就简单粗暴多了,两人把找来的草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不断的则胜出。
武斗的场景直到今天还能看到,文斗就很少了。其实,文斗才是斗草的精华所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小朋友有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同时增加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在玩乐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魅力。
再来看看被小朋友们“无情”打入冷宫的其他玩具
苏汉臣《婴戏图》
捉蝴蝶。左边的小孩动作似静止了一般,正专注地捉蝴蝶,旁边的另一个孩子停止了用扇子扇风,目不转睛地注视这蝴蝶,生怕把蝴蝶吓跑了!
捶丸。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的前身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为"步击"、"捶丸"。
当时,连儿童也非常喜爱捶丸活动,北宋官吏膝甫,幼时"爱击角球",他舅父范仲淹“每戒之不听”。这里所说的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的球,不易击碎。
儿童节并不只是儿童的节日,也是富有童心的人的节日。
祝自己儿童节快乐吧。
因为没有门票,我捏着鼻子 ,装成童音的调,混进六一儿童节,和孩子们一道,快乐地戏闹,尽情地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