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想看书 ,但是又静不下心来,有的时候兴匆匆地买了好几本书,但是也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读了一两个小时,看了两三章,发现后面还有这么多的内容,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说着去找点其他事情做,准备慢慢地看完这些书,但极大的可能是让这些书慢慢地吃上一大层灰。
一到大学,学了计算机,简直傻眼了。那一本本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书,什么数据库啊,操作系统啊,linux啊,少说有个600页吧。对于这些工具书,如果认认真真的把他们看完,少说也得30个小时吧。假如说,平均每天看上1个小时,也需要30天,可关键在于这可还是一本,对自己这种又特别不爱看书的人简直是个挑战。
很多人把这些书形象地称为“砖头书”。
其实,厚书薄书各有各的好处吧。对于厚书来说,内容往往更加丰满。对于薄书来说,语言可以更精炼。
可问题是,在这样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沉下心来,捧起那厚厚的“砖头书”仔细品读呢。
学习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我同意阅读是一项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引领我们思考,补充我们的漏洞。但对于我自己,特别是学习计算机这样一个快节奏方向的人来说,很多入门书籍写得像百科全书一样,一上来就先讲述50来页的评价历史的书,让我对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厌恶。设想一下,如果人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就开始直接一页一页看古汉语字典,那是得有多么折磨的一件事情。
网上很流行python编程教学,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会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里安装好环境,然后做出一点小demo来鼓励观众。有的时候我就设想,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这样啊。而我的亲身经历是,老师对着这些砖头书,一点一点的讲理论知识,学完整本书,记住了后面忘前面,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总之,这篇文章就是想反驳一下那些觉得我们应该选择砖头书入门的人。他们可能会说,砖头书内容详细,语言朴实丰富,基础内容涉及更多。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理想中的入门学习,是在很短的时间能学到这个学科的最重要的知识,然后把砖头书当成一种补充,一章一章地深化补充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