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窑,故称为建盏,为宋时皇室御用茶具,宋徽宗诗云:“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黑釉器建盏(俗称“兔毫盏”)是黑瓷的代表,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誉海内外。
宋代的饮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喜斗茶,斗茶又称“茗战”、“点试”。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斗茶习俗总结为《茶录》,其中“茶盏”条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作为量身定做的功能之器,黑釉建盏与浅色茶汤、茶沫互相衬托,壁厚具有保温之效,而上大下小的“V”字形设计,为风靡于宋代的斗茶提供了最为理想的结构空间。宋朝的理学体系在审美上偏好古朴,建盏造型拙实沉静与彼时的审美观相符。
建盏釉中铁的含量高达7%左右,但石灰釉的溶解上限约为5.5%,余者一概析出使得建釉外观美不胜收,窑变正是这种析晶作用。建盏结晶斑的形态、颜色、分布每只都不尽相同,工艺特点导致建盏的成品率低且无重复品,每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盏制作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 13 道工序。器型大致分为束口、撇口、敛口、敞口四类,最典型的器型是束口盏。由于工艺制约,建盏一般施釉较厚且不施满,有部分露胎和少许干口,代表釉色斑纹为兔毫盏、油滴、曜变、杂色釉等釉色分类。
兔毫建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
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也似鹧鸪鸟胸部羽毛而被称为鹧鸪斑。“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大者直径为三、四毫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
曜变建盏的典型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曜变”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应来源于日语,意为光彩夺目如彩虹般的窑变。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半碗盏壁呈现“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繁星宇宙。
考古发掘或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建盏精品多为兔毫盏,油滴盏屈指可数,这也决定了建盏以“斑点为贵,条纹次之”,即油滴盏贵于兔毫盏。2016年9月,日本资深藏家临宇山人持有的一只南宋建窑油滴盏在纽约佳士得秋拍中以1170.1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近8000万元。建盏中最为珍贵则是曜变建盏,仅存于世的四件曜变建盏与南宋油滴天目碗被收藏于日本博物馆,均被视为陶瓷艺术不可超越的巅峰。目前现代工艺师所烧的兔毫、油滴等产品,都有能在形、神上与宋代老盏媲美者。只是真正意义的曜变盏,目前仍然没有人能仿烧成功。
《茶录》对斗茶之风在朝野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建盏中的精品成了权贵、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文士抒发情怀不断讴歌的宠儿,从宋徽宗这样的帝王、蔡襄这样的高官,到市井平民、贩夫走卒,都对建盏钟爱有加。元代末期散茶品饮之风兴起,散茶改变了唐代以来承续的饼茶制茶传统,也改变了饮茶习俗,大量传统茶具退出历史舞台,茶壶、茶碗的器形也随之改变。由于散茶茶汤尚绿,明代首推白釉彩瓷,建盏逐渐淡出国人视野。在日本建盏仍被奉为至宝,美国、英国的博物馆也有收藏建盏,近年国内吹起建盏收藏之风。建盏花纹的独一无二的确具备了收藏品的“稀有”属性,不失为一种投资手段。
收藏时可留意建盏的口径,6.5-12cm口径的建盏其烧制的成功率相对比较高,收藏价值相对低一些,但小器型釉面足够的稀有或者作者本身限制发行数量的就除外了。成品率非常低的12cm口径以上的大盏,若为零瑕疵的精品,可初步称之为一件收藏器了。如今能烧制收藏级建盏的师傅,作品成就都是达到单类顶尖,其他人无法超越,工艺师资历越高其作品市场上越稀少,他的盏收藏价值也高。若想有收藏价值,必然选择精品,普品只能做茶器使用。
资料整理:杨小邪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