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杜甫诗歌过程中,我发现杜甫的诗歌中充满“镜头感”。在那个没有任何录像设备,没有电视电影和手机的社会中,他却有着十足的镜头感和剧本创作的能力。他的诗歌体现出天才的能力,使得他的诗歌都像一部微电影,或是故事片,或是纪录片,而这中间始终有着打动人心的巨大力量,让我每每读起,总是拍案称奇。比如《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看首联,一上来就是一个全景镜头慢慢拉成一个特写镜头,这种运用是多么大胆和富有想象力。在14个字的约束下,镜头转换自如,有充满了画外的语言。从群山万壑到明妃生长的村庄,将明妃生长的村庄从大角度去定位,增强了空间感,同时也突出了人物的形象。这是多么妙的语言呀,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多么妙的镜头切换啊,给读者留下多少深思和探讨的空间啊,这一联高妙的“镜头”运用,给后来的文艺评论家带来了多少“争论”啊。
再看颔联,镜头对准了紫台、朔漠和黄昏下的青冢,这两个镜头就述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空间上说是从宫廷到北方的沙漠,从时间上写出了昭君出塞后的生活,黄昏与大漠连在一起,青冢在期间,一种旷大的悲伤与沉重在杜甫的“镜头”选择中浑然天成。无尽的苍凉,就消融在这“镜头”中,这是个懂得昭君的“编剧”和“摄影师”才会处理的如此不着痕迹。
接着看颈联,诗人杜甫选取了一个改变昭君命运的重要事件和事件之后对她人生和心情的影响,而“春风面”和“佩环”写的有声有色,美人的灵动和怀念故国的忧伤尽现眼前。
尾联更是妙,杜甫把“镜头”对准了弹琴的人和弹琴的声音,以琴声和琴音作结,留给读者无尽的感慨。琴音袅袅留给世世代代的后人吧。
我们综合四联来看,杜甫有着很强的“镜头感”和“选取镜头”的能力,“镜头语言”用得很纯熟,能够抓住人心,又给观众留下了臆想的空间,这不就是艺术的魅力吗?这不就是艺术可以打通的点吗?而这首诗杜甫的诗歌真正成了处理“讲述”“景物”“选材”的典范之作。
这四联就是一部小小的分镜头剧本,拿来就可以拍成一部自带高级感的微电影。基于以上的感受,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杜甫诗歌的“镜头感”来学习和理解诗歌,终于在这一届学生中得以实践,学生的表现令我倍感惊喜。
我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讲了我读杜甫诗歌的感受,再给学生普及了“分镜头脚本”的创作方法,然后就来了一课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完成”式的课堂。这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与“对话式”课堂不同的效果。这是另外的话题,留在后面再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