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基因是自然选择价值体系的核心,也是设计人类大脑的指导标准。”
----罗伯特·赖特
大家好,我是漫游。今天和您分享的书是《洞见》,作者罗伯特·赖特。
我们的“感觉”从何而来?
为什么快乐总是很短暂?
大脑思虑再三之后的决策是基于理性做出的吗?
“自我”真的存在吗?
如何冲破“自然选择”的束缚获得解脱?……
关于本书
本书英文书名为《Why Buddhism is True》,直译为《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既不是佛教徒,写作本书的目的也并非为了证明佛教的正确性。实际上,这是一本关于人类认知的书。
罗伯特·赖特是一位进化心理学家和科学作家。激励他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有两个:其一,分享自己通过正念冥想获得的益处和启发;更核心的原因是,佛学核心思想可以克服或至少削弱“部落主义”----作者认为当今时代最大的问题。
作为一位进化心理学教授,赖特熟知心理学、脑科学等认知科学前沿成果,但也深感仅靠科学的理性,不仅无法让人走向深层的幸福,反而要面对双重不适:意识到问题的不适,受其控制的不适。
2003年的一次冥想静修,为赖特打开了一扇“正念冥想”的门。此后,赖特开始阅读更多佛教哲学书籍,跟佛学家和冥想者交流,参与更多的静修,并养成每日冥想的习惯。正念冥想,首先可以解决他个人的双重不适。
这种个人体验能否扩展到更普遍的人类认知?赖特的思考方法是回到佛学初始的、各流派共有的基本思想。通过现代科学,尤其是进化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的诸多实验成果,对它们进行相互印证,不仅论证佛学核心思想对人类窘境的诊断是对的,而且提出的应对方法也是合理且重要的。
“感觉”从何而来?为什么快乐很短暂?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感觉”是进化而来,由自然选择塑造,其唯一目标是传递基因。
循着行为复杂性看,进化出“感觉”的起点是使生物体接近对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对其有害的事物。正如1884年生物学家乔治·罗曼斯所说:“快感和痛感一定是伴随着对生物体有益或有害的过程而进化出来的主观产物,目的或根源在于驱使生物体追寻一种,而躲避另一种。”
以甜食为例,糖分可以提供能量,自然选择让我们“感觉”吃甜食很快乐,于是我们会追寻甜食,以获得更多的能量,在生存和繁衍上获得优势。这种快乐的感觉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这让我们不断地去追寻甜食。
快乐总是很短暂,这是自然选择的设计原则之一。短暂的快乐会让我们一直“不满足”,于是不断地追寻能让我们快乐的事物。而自然选择的设计不止于此,它还让期待的快感比实际得到的快感更强,即使实际不需要的事物,我们仍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人是理性的生物吗?
从智人算起,人类的进化大约历经4万余年。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组织越来越复杂,不仅产生了文明,还诞生了科学。经过现代教育的正常人,都会认为自己是理性的。然而,现代科学尤其是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其实大脑中做决定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觉”。
认知科学家进行过一个有趣的购物实验:他们给受试者提供现金和一系列可购买的产品,有无线耳机、电动牙刷、电影碟片等等。科学家向受试者展示每件产品,然后展示价格,同时扫描受试者的大脑。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大脑的哪一部分更活跃或活跃程度变低,相当准确地判断受试者是否会购买某件产品。而所有活跃的区域都不是大脑中主控理性的部分,反而是主控感觉的部分,比如主控快感的伏隔区、控制不快或痛苦的脑岛。
实验证明,大脑的权衡过程是通过矛盾的感觉互相竞争实现的,如按照对价格的厌恶程度,最后强烈的感觉——或是吸引,或是厌恶——胜出。即便是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分析,比如已经有一把电动牙刷还未开封,只有通过影响“感觉”这个终级激励因素,才会起到作用。
感觉是原始动机。休谟曾说:“单纯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成为任何意志行动的动机。”尽管在进化过程中,感觉以及背后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但最终引导我们行为的是感觉。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
“自我”真的存在吗?
进化心理学重点关注自然选择如何塑造人类思维,目前达成的共识是:人类思维是“模块化”的。
大脑的模块化思维模型是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渐构筑的,如安全模块、求偶模块……“模块”可以评估境况做出反应,“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我们的行为。而且,“模块”之间的大多数互动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大脑中是否存在类似首席执行官的“意识自我”,对这些“模块”发号施令呢?答案是没有。这些“模块”像游戏中的不同玩家,有时合作,有时竞争控制权,最终某种意义上最强的那一个获得胜利!
如果“意识自我”不是行为引导者,那我们的行为由什么来引导呢? “模块”由“感觉”激活。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事先看恐怖片的受试者会倾向到人群中去,而观看爱情片的受试者则更倾向于私密环境。前一组受试者感到恐惧,于是安全模块被激活,倾向和人群呆在一起;后一组受试者感受的是浪漫,求偶模块被激活,于是倾向私密的空间。
这些思维“模块”并非物理上的区隔,而是分布于大脑各区域;也不同于智能手机的一个个应用程序,而是交互重叠的;这些“模块”不同于公司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它们之间往往没有服从与和谐可言,而是一种无等级分化的自组织体系。
如何看破“幻觉”?
进入现代社会,环境的巨变让曾经“有益”的感觉起到反作用。比如之前提到的甜食期待,现在则成为体重超标甚至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期待的快感比实际得到带来的快感更强,会让人沉溺于追寻快感的幻觉中,比如购物狂、囤积癖……
相对这些比较好理解的“表面”幻觉,作者在书中所揭示的“自我”的幻觉则是颠覆认知的。大脑没有一个所谓“意识自我”的首席执行官来决定我们的行为,而是由感觉激活的若干模块通过竞争或合作对决出的结果。
不仅如此,大脑还让我们相信这个结果是由“意识自我”在发号施令(裂脑实验)。还有很多心理学实验证明,大脑用一个个故事创造出种种幻觉,让人类自我欺骗(连裤袜实验、握力实验、红酒实验……)。
很多困扰我们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幻觉。我们如何驱散幻觉呢?作者找到了正念冥想。通过冥想,作者不再任由不适的感觉控制自己,而是审视它,进而弱化它。用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来解释,正念冥想跳出了“我”的视角,审视感觉而不评价,不给它们施加正向强化,逐渐剥夺模块的控制能力。
冥想或许对作者有效,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和他一样的体验和感悟。我获得的两个启发是:一是转换视角,就像看破魔术师的幻术,可能只需要走到他的身后;二是不要 “喂养”欲望,即不对幻觉进行正向强化。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赖特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浸信会教徒家庭,从小接受基督教教育。十几岁后,科学尤其是自然选择理论让他逐渐远离了教堂。2003年内观禅修社的冥想体验,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开悟”的门。
赖特不是佛教徒,也不信轮回和因果报应,他采取的方式是冥想修行辅以背后的哲学思辨。抛开佛学中超自然的部分,以及不同教派分支千差万别的教义,他将关注落到那些“共通点”上----主流佛教分支所共有的基本思想,也即佛陀最初的洞见。
正念冥想属于内观(Vipassana)禅修流派,“Vipassana”指清晰的视觉,又常译作“洞见”。佛教经文将“内观”解释为“三法印”:第一法印是“无常”;第二法印是“苦”;第三法印是“无我”。
▪ “无常”,恒常并不存在,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 “苦”,不满足。自然选择将“不满足”植入了我们的基因,人生中的“苦”无处不在。
▪ “无我”,佛教中最著名的幻觉之一,就是“自我”的幻觉。由“自我”可产生“我”、“我的”、私欲、贪恋、仇恨、恶意……它是世间一切问题和恶的源头。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中并不存在一个“意识自我”主导我们的行为,而是 “模块化”的。
佛经戒律反复警示人们要避开“三种毒药”:贪婪、憎恨、幻觉。
贪婪不仅对物质,是对任何有吸引力的事物;同样,憎恨是对任何事物的厌恶。贪婪和憎恨可以追溯到“感觉”进化的源头,好的感觉让生物体追寻有益的事物,坏的感觉让生物体躲避有害的事物。
幻觉最大的问题是对现实造成极大的扭曲。作者认为“部落主义”是当今时代最大的问题,人们根据宗教、种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定”形成了不同的群体,群体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对立、分裂、仇恨、暴力、甚至战争。
由“自我”产生“非我”,“部落主义”的根源就在于佛学中关于“自我”的幻觉。而且,感觉即评价(好的/坏的、喜欢的/厌恶的),自然选择让人类成为天生的评判者。
作者认为正念冥想可以让人破除幻象,走上“开悟”之道。通过培养冷静、清明的大脑,滋养智慧,小的方面可以解决日常的不适,比如压力、焦虑;大则实现人类意识的“元认知革命”,世界将从扭曲中获得拯救,展现真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