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汐亚
"那支蜡烛,那支她藉以阅读充满焦灼,欺骗,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耀出更为明亮的光辉,把她身边曾经历黑暗的一切照了个透亮;蜡烛发出轻微的哔剥声,摇曳起来,终于永远地熄灭了。"
安娜最后自杀了。
安娜,一个集才华与美貌的女人,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男人接触了会迷恋,女人接触了会羡慕。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她就是一个完美女人的形象。她的一生追求烂漫主义,为了爱情她甘愿放弃一切。但是最后她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她在人前依然魅力无限,可是当她只有一个人在的时候,内心的压抑无人能懂。她想同自己的丈夫离婚却没成功,想要同自己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也不能如愿。想和自己爱的人时时刻刻呆在一起却也不现实。最终唯有一死能够让她脱离苦海。我怜惜她。
渥伦斯基,是个花花公子。在看到安娜的第一眼就迷恋上了她,安娜改变了她,安娜和他的爱情也改变了他的爱情观。只是从头到尾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眼前的一切。他可以为了安娜放弃自己的事业,没有爱情是永恒的,当短暂的激情褪去之后,却无法为了安娜断绝一切的社交活动而与安娜厮守。他希望安娜可以与他结婚却没能如愿。连他们的唯一的女儿都不能跟自己姓。他很苦恼。他没有想过要离开安娜。而且他一直很爱安娜。只是他需要自由,需要更丰富的生活。别忘了他也曾为了安娜差点自杀。他抱着安娜的尸体痛哭失声,他也几近崩溃。他的魂被安娜带走了。安娜的走无疑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最后的冷暴力把安娜推向死亡,也把自己推向了活着的死亡。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在当时大环境的改变下——塞尔维亚战争中,他已经不顾自己的生命,参与了志愿兵的队伍中。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浪漫主义。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是许多人的神往,很多人都觉得如果能遇到自己那么喜欢的人一定会奋不顾身地爱一回。这一段凄美的爱情,引发了我们不少的思考。曾经我们都以为只要有爱情就可以战胜一切。殊不知,现实总是残酷的。现实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会是什么样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当我们的爱情受到了现实的冲击就应该停下脚步,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理性,分析并解决问题。如果一味地只凭感情用事,也许结果未必能如你所愿。
列文,本书的作者,用一生的精力在探寻着,他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在这儿。也就是生命的意义。最后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是以善为本,让每时每刻都充满意义。
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安娜的丈夫是杀死安娜的罪魁祸首之一,他不同意离婚,就是想让安娜长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将安娜逼近绝路的导火线。但试想如果安娜不对爱情过于执念,过于追求完美,或者说没有把爱情当成生活的全部;又如果安娜能一直坚守着那份善,就不会产生怨恨,她恨她的丈夫,恨她刚出生的女儿,恨整个社会,甚至最后恨渥伦斯基。当一个人的内心开始产生恨并无法排解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因为有恨,她变得不开心,因为她感受不到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有曾经很爱的人,最后变成了恨呢?如果依然有,从现在起,请忘记那些不愉快。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你都应该学会遗忘,学会放下,重新找回那片善的土地。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回到那个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