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吧自习的时候跟同学起了点小冲突,没有吵起来但非常影响心情。原本是打算做一套阅读题的,但后方的同学在讲语音,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听了一阵后让我气愤的是她竟然在玩狼人杀,看了她几眼直到她回头看了我一眼,寻思着她知道她的动静已经引起了我的不满;然而没几分钟后又她开始语音,这次我故意拿书本制造了一些声响,结果还是没能让这个同学保持安静,于是语气不友好地对着她说了句:要讲话到外面去。这回算是有了效果,她停止了语音。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临离开的时候她递给我一张纸条,说她在校4年了,经常到书吧自习,认为这里不需要像自习室那般必需保持安静,而且她也知道周围有人故而放低了音量,可我当时跟她说话的时候语气很趾高气昂,但她考虑到周围还有其他人就没有当场与我争论,只是最后写小纸条建议我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语气温和一些。
看到纸条的时候挺生气的,明明是你在公共场合做出了影响他人学习的举动,反过来还理直气壮地指责我,而且我并不是一上来就直接指责她不该说话,而是通过注视她、翻书等举动明确暗示过她的行为已经影响到我。事后冷静了一下情绪,发现面对她的指责,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正如她听到我说的话之后的本能反应是想与我争论。再同时从自己和她的立场上去反思这件事,有不一样的收获。
首先,书吧确实是一个比自习室开放的公共场合,但可能是因为骨子里对于秩序和规矩的推崇在作祟,我始终认为无论是谁在公共场合都不应该做出影响他人的行为举动,而从对方的观点来看,她是个习惯开放环境的人,不喜欢受到约束,可以根据场合调整对秩序规则的遵守程度。其次,每个人对声音大小的评判标准以及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当我坐在离她大约2米远的距离时,仍能清晰听到她在说的字词,我认为这个声音是很大的,而对方却认为她已经降低了音量,来表示对其他人的尊重。从表述上来看她并不是一个不尊重他人,没有公共秩序观念的人,但我们在如何界定音量大小上是存在分歧的。最后,她的建议对我也是一个提醒,当我用自己认为的足够明确的方式,以三种递进的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之后,对方却完全忽视了之前两次的委婉暗示,只接收到了我第三次的情绪表达,因此觉得我的态度无礼。所以,以后再遇到相似情况时,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还得是在第一次就以温和而礼貌的方式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的诉求。
对此也想到了其实很多时候,争论双方其实都不是一开始就怀有恶意,而是沟通不到位,造成了误解。自己需要学着更包容一些,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再联想到最近阅读的过程中,埃隆·马斯克和史蒂芬·乔布斯,都曾被人评价对人苛刻,猜想是不是这里也存在沟通不当的问题。非常愉快,我确定了自己接下来的阅读新的主题-如何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