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很喜欢看一些很丧的电影或者书籍。总觉得,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也并不总是满状态运行,需要不定期允许自己丧一丧。《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较为压抑的片子,它没有给出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而是呈现了一种最接近真实的现状:后来,他并没有斗志昂扬地重回人生巅峰,只是,他起码愿意好好活着了。
——今日编辑阿庚
这一次,一向青睐起伏转折、光荣与梦想的奥斯卡,居然向一个loser的故事抛出了橄榄枝。《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有点丧的电影,斩获了“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剧情并不算跌宕,男主Lee在波士顿当一名普通的管道修理工,独来独往,也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生无可恋。直到他的哥哥因病去世,并在遗嘱中委托他担任自己儿子Patrick的监护人,这才给了他一丝好好生活的念头。
男主回到曼彻斯特主理丧事,这段叔侄二人的共处时光,除了两人琐碎的日常,还有不断穿插的男主的过往。
叔侄二人对于男主哥哥的死亡避而不谈,两个人分别用各自的方式逃避。男孩游离在两个女友的温存中,男主对此选择默认。冬季墓园的土地坚硬,男主坚持将尸体停放在太平间冷藏,侄子对此提出异议,却也无计可施。
侄子在殡仪馆面对父亲遗体时极其克制,面无表情,却在打开冰箱看到一块块冻肉时,终于崩溃大哭。而这一次男主选择了主动出击,他坐在侄子房间陪伴着男孩,他甚至同意为哥哥留下的旧船更换新的马达,两人的关系逐步修好,这也是全片中男主唯一一次露出笑容的地方。
曾经的Lee, 每天工作回家抱抱女儿,和妻子依偎,看上去平淡而又满足。然而一天晚上外出买酒,他忘记将壁炉的防护罩盖好,回家后却发现大火吞噬了睡梦中的三个孩子,仅把妻子救了出来。
当家庭毁于一旦,只剩下支离破碎,在还未想好怎样面对这一切时,仿佛只有惩罚能够终结悔恨。最恐怖的是警察和法律并未如他所想,采取措施。于是,失魂落魄地走出刑讯室后,他竟趁警察不备,意图拔枪自尽,未果。
可能常人无法想象此时的男主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抑郁,这种抑郁来自于至亲的丧失,更来自于自己的过错所带来的罪罚。
他在街头偶遇前妻,面对前妻的道歉和劝解,他却只想快速逃离。一道跨不过的坎儿,横亘彼此,他背负的甚至要比妻子更多。
“你不明白,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是啊,还有什么比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三个孩子离开这个世界更让人痛苦的呢?对死者的愧疚感,每多活一日,便加深一层。
过失导致亲人的离世,并不只存在电影中。前不久天津大悦城没抱好孩子的父母,2015年因外出办事把孩子锁车内导致孩子窒息而死的父亲,给发烧的1岁孩子用酒精擦身降温致死的父亲,在动物园擅自打开车门导致老母亲葬身虎口的女儿……
也许对于当事人来说,责任不责任的已经没有意义了。他的余生都将在自责与悔恨中度过,他已经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然而他们的生活远没有结束,在漫长的余生中,他们又该如何自处呢?影片无法给出答案。
Lee的结局也并不完美,他即将离开曼彻斯特,唯一能做到的是回到波士顿再租一套两居室的房间。他尽量风轻云淡地说,这间额外的房间是为侄子准备的。
伤痕并不会就此逝去,倘若无法克服,那么至少选择一种方式与现实稍作和解。他看似冷漠,面对年轻的孩子依旧如惊弓之鸟,但主动提出欢迎侄子来访时,就已经跨出了这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并不是一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它不完美的结局告诉我们,现实不会改变,但人人都有保留悲伤的权利。
男主兀自沉浸在过往的悲伤中,摆脱不了的是生的命运。他流连在波士顿那个冰冷的一居室地下室中,在吝啬的老板、刁钻的客户之中,茫然生活。在落雪的室外一下下地扫雪时,他的心和空无一物的地面并无差别。没有多一丝温情,也没有少一些寒冷。
在他刚透露出一丝勇敢,想要留在曼彻斯特工作时,现实就处处碰壁,小镇的居民无法原谅男主;家庭的灾难因他而起,幸免于难的他无法原谅自己。他受到的最大的惩罚或许就是活着,日复一日地活着,日复一日地责罚自己。
他是被自己囚禁的人,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对现实麻木,对往事难以忘怀,万劫不复。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对于男主来说,过去的痛苦绵延到了现在还有未来,注定是永无止境的痛苦之路。而他早已在变得麻木无感,让人无法完成一场自我满足的意淫。
这是一部适合中年男人看的电影,我在观影途中不止一次冒出这样的想法。我喜欢这部电影平静的叙述手法,一切都宛如一条河流自然得呈现在你面前,但阅历有限,身份有限,我能感觉到片子想要表达些什么,却只能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观望这些。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男主的孤独恰恰相反,他渴望有人依赖,却又恐惧自己会给他人带来祸端,所以他蜷缩一团。
但荧幕中放大了他生活的平淡和不堪,每个人都会在他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他工作中的样子,他和未成年的侄子相处的样子,他坐在旧船上笑起来的样子……
全程就像我们每个人日常的琐碎,几乎没有什么撕心裂肺的时刻,也没有什么嚎啕大哭的瞬间。但恰恰是这种“若无其事”般的平静,反倒让我感受到了最深切的绝望。生活是一道看不见底的深渊啊,平静的外表下总是潜藏着最激烈的暗涌。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宵禁》或《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同样是生无可恋的中/老年人,同样背负着无法饶恕、日益沉重的罪恶感和虚无感,时间于他们不再有意义,死亡的味道似乎比活着更为鲜美。
然而最后拯救他们的,不是什么超级英雄,而是人与人之间,一些温暖的小事。对于中年人来说,事业、家庭、健康似乎缺一不可,如果有哪一项坍塌了,他们内心的秩序也会跟着轰然倒塌。
谁也无法让时间倒流,谁无法拉回一匹已然脱缰的野马。或许能让他们重回正轨的,是在日复一日的“被需要”中明白:尽管他们刻薄、失败、一无是处且痛失所爱,但他们仍然有活着的权利和意义。
快意与痛苦交织,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而痛苦无法被剔除,你能做的,唯有与之共生。
我想起里尔克的诗: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一切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民谣与诗,欢迎关注,ID:glimmers-
主编 / 易小婉
编辑 / 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