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一本逻辑学科普读物,对我而言,这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逻辑学学科干货,另一部分是逻辑思维的演练应用,我理解为逻辑学对人的影响。对于后者,我有许多感慨,在看书的时候,总能想起一些事情,甚至把思绪拉远。
比如强迫思维的强迫情绪。作者对它的解释是,非外界的思维冲动,打破原有逻辑,制造思维混乱,感到不安和焦虑。作者举了个例子:出门总担心门没锁。这个解释让我有些触动,例子瞬间感同身受,想起了一件折磨我好久的事。
晚上上床,准备睡觉,但脑子越发清醒,似乎想象力被激发,有时候半梦半醒间,创造了一集剧情;有时候一个人在家,看书或者洗碗做点什么,脑子突然想起曾经的某一件事和当时的情绪,然后,在清醒的时候,思绪却已经飘得很远,再回神,已经半个小时了。类似事情不少,曾让我一度苦恼。
身体垮了,不舒服,但总算有时间静下来慢慢阅读。在科技的支持下,我看了少许儒家经典,也接触道家皮毛,因为身体,也看了点中医相关的。在当时,我知道一件事:大脑是身体的器官,肉身是灵魂的载体,大脑是思考需要的工具,灵魂是本我,我那突发的“灵感”和延伸的“剧情”是大脑的本能,灵魂可以随时叫停大脑停止工作,进入休息待机状态。多次实验,大脑被成功控制了,夜晚失眠情况有所缓解。
这时,我想到了家里人,姥姥、妈妈和大姨。姥姥和大姨有个共同特性,神经兮兮的、控制欲强、脑子糊涂。以前我归咎于她俩性格倔强。我妈的情况是对一件事保持同一句发言,二三十年不变,我挺诧异的,好奇人的认知怎么能这么多年不变。
不止这一本书,还有其他,都告诉我一件事:思维有两种,有逻辑的和非逻辑的,也就是纯感性、感知的,不再经过工具大脑的加工,这个过程叫做思考。
和三位女性家长相反,我从小是个把“为什么”挂在嘴边的人,比如路过电线杆,我会问身边人“上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高速路经过山体断层,裸漏不同颜色,我会问“为什么那座山有好几层颜色?”,“为什么这个被子拿起来不舒服”“为什么纯棉衣服穿着冷”“为什么冬天进被窝冷”无数个为什么,问的周围人头疼,这三位女性的回答一般是这几类:问你爸,问你老爷,不知道,问xxx。还好,她们从不打击我的十万个为什么,保护了我的好奇心,直至长大成年,部分同事总把我当成刚毕业的大学生,各别同事恶言相向,因为ta们的工作“权威性”被质问住了。
有心善的同事提醒我:你已经工作了,不要用学生思维。
回到这本书,写了句话:人都有依赖性,思维惯性。
原来如此。
有个和我性格类似的同事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好多“老”同事不进步了?工作那么多年,情绪管理差,工作能力和工作年份不符。
我也好奇,带着这个问题看了些书,意识到这是个社会性问题,也就是同时被相等分量的内因和外因影响的结果。内因是上面提到的:人都有依赖性,思维惯性。即使工作了,也是被工作、KPI赶着走,不情不愿的。外因是社会灌输了正确生活是常人无法负担的,重担之下,无暇深思,比如在能力不够的时候选择了最沉重的婚姻、生育。于是只能一边不开心的工作,一边勒紧裤腰带应付生活开销和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摩擦。
这些老同事有成长,但成长在疲于应付中,他们毫无喜色,成长被均摊在各个方面,他们毫无特色,同龄人也在缓慢成长,于是看起来是一批人没有在成长。而相对的,有极个别能力突出的,可以在解决生活、工作大部分事情后,依然保持好的身心状态,还有一部分是还没有承担结婚生子压力的,有大把的精力灌注在自我成长和工作提升上,完事还能规划旅游,发展个人爱好,闲暇喝杯咖啡,和三两好友聚会。这些人看起来是鲜活的,有突出的对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