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我跟女儿说:“妈妈给你15元钱,你去买一支红皮甘蔗回来,我们用来煮金桔水。”
过了一会,女儿回来了,我接过甘蔗袋子,夸她:“姐姐真厉害,买了甘蔗回来了。”
把袋子放到桌上,打开里面的甘蔗,感觉比前天买的小很多,圆柱形的不多,很多都是半圆形,梯形,还有好几节有红丝。
怎么回事?
我问女儿:“这甘蔗是15元吗?”
女儿说:“是呀,我把钱都给他了。”
我又问:“怎么好像削了很多掉的样子?还有这么多红丝的。”
女儿说:“老板给我拿的。”
我又问:“是红皮的吗?”
女儿说:“不是红皮的,是红皮旁边那种。”
我知道了,红皮两边各有两种青皮,一种12,一种18,我前天买过的。估计老板给她拿了12的那种小青皮。
我说:“小的青皮是12呀!”
女儿说:“老板说,两种都是15,还有一种18。”
我心想:这老板看人下菜呢?欺负小孩子?我是算了,把带红丝的扔掉,剩下的煮水吧。转念一想:需要让孩子经历一下“算了”之外的感受,识别一下这老板的不厚道。我决定拎着甘蔗,带女儿重新赶去水果店。
我说:“走,找他去!”
女儿跟在我一边,我们快步来到水果店。
我把袋子一下重重甩在纸箱上,说:“老板,我前天来你这里买过甘蔗,为了给孩子们煮水治咳嗽,今天特地给女儿15元钱来买红皮甘蔗。你却挑个小的青皮卖给她?”
老板连忙说:“我问她要哪一种,她自己说要这种的呀!”
我说:“这种前天卖12,红皮15,旁边的18,我会不知道?!”
他又说:“这两种都15,涨价了,现在甘蔗涨价了。”
我打开袋子拿出一个红丝的,说:“这么多还是带红丝的,我们知道红丝是不能吃的,你这看是孩子来买,就是把最小最烂的卖给我们?”
老板红着脸,就会说:“她说要红皮的话,我肯定拿红皮的呀!”
我说:“你要么给我换一支红皮,要么把钱退给我。”
老板连忙说换一支。我就挑了一支最粗壮的,老板一边削一边还说:“现在甘蔗涨价了,她如果说要红皮,我肯定给红皮的…”
我一句话没说,看他削好,铡好,递给我时,我说:“谢谢!”
回来的路上,我牵着女儿的手,说:“钱在你手里,你可以挑选甘蔗,你要哪支,让老板削哪支,而不是老板给你哪支,你就得买哪支。”
一路上,我还在想怎么和女儿继续聊,没想好,所以没再多说话。
回到家,我问女儿:“老板的意思,是你自己要青皮甘蔗?”
她说:“她说这两种都15,我看那甘蔗有点红。”
我说:“有点黄是吧?那也叫青皮甘蔗,我们买红皮,因为红皮煮水效果好。妈妈跟你说要红皮甘蔗,你去时有没有听清楚的?”
她摇摇头。
我说:“那下次,别人要你做事,你要听清楚什么事。对今天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吗?”
她说:“下次,我要听清楚妈妈要我做的事,在去做。”
然后她去做作业,我在做饭,同时,我心里还有一些想法没有答案:我刚才带女儿去换了一袋甘蔗会不会给她一种“她干不好”事的印记呢?还是会给她一种“妈妈斤斤计较”的印象呢?
晚饭时,我又跟她聊了。
我问:“今天买甘蔗的事,我们在来聊聊。有没有觉得妈妈对你不满意的感受?”
女儿说:“有,我买回来,你一看,就板着脸很生气的样子。”
我说:“你是不是以为,妈妈对你买了这样的甘蔗很生气?”
她说:“嗯!”
我说:“我不是生你的气,我感觉老板看人卖甘蔗,我对老板很生气。他把又小又有红丝的买给小朋友。”
她说:“老板直接拿了一根,我都没机会选。”
我说:“那你在买的过程中有没有怀疑过?”
她说:“甘蔗有开裂的,老板削了好多掉,所以剩下的都不圆了,我也看到了还有很多红丝的。”
我说:“那你看到红丝甘蔗,你也怀疑了是吧。结果拿回家,妈妈果然也对甘蔗有意见,证实了你的怀疑有道理。”
她笑着点头。
我说:“他还故意涨价了,这个老板做生意不会做,他这样不诚信,客户下次就不愿再去他店里买了,他不是少了一个客人啊!”
女儿说:“那我们下次不去他店里买了吗?”
我说:“去啊,下次还去买呀!因为这次他被我们换过甘蔗,下次他就不敢再糊弄你了,对你有印象了。”
后来我们还讨论到买东西讨价还价的话题,女儿要求和我扮演商家和顾客,玩了几轮游戏。
为了继续关注此事的影响是否积极因素多还是消极因素多,我打算过两天,再让女儿去那家水果店里买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