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羊把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当我们进影院的时候,我们在tm看什么?
或者问我们为什么选择进影院看电影?
记得呆羊还是小羊时,每每去电影院看一部拿人的电影,两个小时,片子一结束,大灯一点亮,就如同从梦里一下子给人推醒,立马扔到冷嗖嗖的大街上。
眼泪还没擦呢,心还在主人公手里攥着呢,人早飞离了这个时空,容不下脚踏实地的真实触觉。 人都回家好几天了,魂儿还跟那片子较劲儿呢。说话做事都带出“杰zhu 克jue”的样儿。
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很多年后我学了一个词——恍如隔世,用这儿正合适。
可是为什么现在很少被感动呢?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爱去电影院了呢?
第一,拍电影的人变了。
讲个故事,当年霸王别姬获金棕榈之后,编剧芦苇看陈凯歌成立了影视公司,自己当制片人啦,他就跟凯歌说“你要受累”。以凯歌的学养,他应该能够听出来话外之音。
导演是搞艺术的,制片人是搞钱的。既搞艺术,又搞钱,您是啥身份呢? 难怪之后再没出过好作品。电影人自己把电影给消费啦。
近几年网剧、网大盛行,门槛低了,热钱多了,更是把电影人给烧坏啦。
致使烂片层出不穷,有的电影拍完了连上映的资格都没有,剪辑都剪不出来。
插句题外话,电影本来就不是个挣钱的行业,一年备案三千多部电影,排片能上映的不到十分之一,票房三分之一才是制作方的,您就知道拍电影真挣到钱的人有多么少啦。
可是还有人投资拍那些摆明赔钱的电影,投资数额还很惊人,为什么?
您猜去吧。
说到这儿您就知道啦,电影人都不把心思用在电影上啦,座儿们哪还能感动呢。
盼望电影人站着把钱挣了
第二,看电影的人变了。
80后观众知道多啦,眼光高啦,心思杂啦。
比如我,作为一个准靠拍电影混饭的观众,电影里的戏法,在我这儿不灵了。我看电影就好像是一个耍戏法儿的看另一个魔术师表演,你看不见魔了,只看术。你若爱那个变戏法的,你会替他捏一把汗,慢慢来别砸了牌子喽或者暗暗佩服人家高超的技艺,“我真想不到还能tm这么拍,真高;这个特效在中国甭想,还得好莱坞”,或者心疼他背后流的汗与泪“这个新导演有一机会得费多少功夫,喝多少老雪花;预算够吗,有没有也被人拖欠着片酬……”要是你被预告片忽悠来啦,一看就觉得它不值得,借着点醋劲儿,行了!心里准是时刻给丫挑刺儿,“剧本八成凑得太着急啦;后期有预算吗;摄影的色盲还得治啊;演员估计都是制片人亲戚;导演拍戏的时候也不知道来没来;骗来的钱都洗哪儿去啦……”
甭管捧还是贬,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些,效果大打折扣,没进去,你动不了情,只能消遣。可早先那会儿,心思简单,啥门道不懂,真入戏。谁要是跟我说电影都是糊弄人的,就图一乐,我心里把他看到泥里。 可现今咱也在泥里,还想干净着看,回不去啦。
我比较特殊,咱唠唠普通观众。90后的观众都是互联网一代啦,节奏快得很,人家网上三分钟就能看一部电影,没心思进电影院花俩个小时跟你着急;
更邪乎的是00后新一代都是某音、某手养大的,十五秒让你笑,给你哭,三分钟看一部电影都得一边刷微信一边看。我还为看一个破电影在小黑屋坐俩小时?竟然还让我花钱买票。大爷,您太逗啦。 有这时间,我自己都拍八个段短视频啦。
好了,那唠回来。
我们为什么选择进影院看电影?
这个问题,很真诚地盼望爱电影的小伙伴自己回答。
但呆羊觉得,如果是单纯奔着电影去的同学,那两个小时花的要值得。
所以呢,我们兄弟俩打算花费N个俩小时,以身试险,替您节省无数个看烂片的尴尬时间、骂街的时间,和调整心情甚至去看心理医生的时间。
这也是呆羊兄弟做预告片测评的初衷,给你一个进影院看电影的理由。
拒绝烂片从预告片开始。
盼望微不足道的呆羊这一小步,能给中国电影市场的身体健康推上一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