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被周围的人或环境裹挟着往前走,没有几个人真正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活的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我也是其中真真切切的一员。
《境界》这本书,让我稍微看到了一点点的微光,即使这微光很弱很很弱,都快看不见了,但他总还是一点光,照亮一点是一点。他让我至少能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带我的生活,看待我的人生。
01 哲人都是怎么认识世界的
认识世界和认识人,首先要通过观察和学习,多了解客观事物和事情,其次是通过讨论,了解别人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对比自己的,并深入思考,最后,要多去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好看法。
要获得纯粹的知识,就必须摆脱肉体的束缚,用灵魂来透视事物本身,就是要不在乎物质上的得失,看清物质欲望。庄子也不怕死,他认为人死后会回归大自然,他强调死后融入自然,苏格拉底强调灵魂不。
包容是解决世界上各种难题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自私,很多人就是把我的边界设定的太狭隘。人与人之间要包容,人与自然之间要包容。文化之间要包容,事情的两个对立面要包容。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生活,人最终都不免一死,用一种对抗的方式生活,即使是赢了,一辈子也会活的很辛苦,而尽可能化解矛盾,适应不理想中的生活,则会活的轻松很多。
面对纷杂的世界,人需要心境平和,不过分投入情感,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把专注力放到自己的事情上。一个不受欲望控制心灵,可以战胜任何困难,敌人也拿他没有办法。
对待任何事情,既不争,也不躲,对待他人仁爱,宽容,对待自己理性,节制,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多做有益的事情,善待生命,看淡死亡。想要归隐,归隐与自己的内心就好。
02 如何获取知识
理性主义告诉我们,人类有能力通过理性认识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变化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常用的规律都是简单的、可以重复使用的。经验主义则告诉我们,世界是复杂的,很多事情不可能用几个简单的规律概括,我们必须不断积累经验。特别是在处理规则覆盖不到的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时,更要靠经验。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并不矛盾,它们只是有不同的适用场景。为了确保用对了方法,我们不妨把问题做一个分类,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此外,我们还要警惕理性主义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过于简单化的危险。大部分时候,自然演变得到的结果,要比人们简单依靠理性设计出来的结果好。
获取知识既可以从经验主义学,也可以从理性主义学,其每个方面都有其优缺点。
其实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用的时候,不可能分析的辨别的那么清楚,就像黑与白一样,有的是灰色地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多思考,也要多观察。即从经验主义学,也从理性主义学。
03 如何超越平凡的自己
生命存在无限的可能,我们应该去积极创造。
人生都要面对死亡,人生的底色是悲剧的,但要有酒神精神,去打破禁忌,解除一切束缚,消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甚至是放纵欲望,复归自然。
真正的强者,是在诗人都变得庸俗、盲从时,依然能掌握自己的自由意志,通过升华自己的精神,拯救自己的苦难,保持精神的积极与昂扬,超越他人,超越自我。
一个人内心强大,不盲从,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特质,才是一个人超越平凡自己的所在。
超越平凡的自己,成为更高的人,这样的人是纯粹的、高尚的,同时,要成为这样的人也是艰难的,因为这样的人不仅孤独、还要面对精神的荒芜,直面世界中黑暗的部分。正如尼采所说,“其实人根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他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但一切一切的最终落脚点是行动。
04 关于语言
语言和人的思维有这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他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发表思想;反过来,有时候他又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有些东西我们无法用语言去描绘或表达清楚。
我们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界限。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我们能够接受世界的大小。
语言不仅能反映现实,也能创造行动,从而创造出事实。语言能力的不足,会妨碍我们的思考和行动。
正如我在李笑来《财富自由》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聪不聪明,就看他大脑里有多少清晰地概念以及这些清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其实这个最底层说的还是语言,把语言要了解清楚。在李笑来这句话之后,我再加一个,那就是查证这些联系是否符合逻辑。
参考别人的视角,站在另一个角度看一下自己的生活,也许你会把生活看得远,看得透,看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