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塬上的人家,和大多关中平原人家一样,各家各户都有一个方桌。
只是因为家境不同,材质贵贱不同而已,大多以槐木为主,稳重而厚重。
有的搭配款式、材质相同的两把椅子、三条长凳的,也有配齐成套八把椅子的;有原木不经粉饰素面朝天的,因使用久远而油光发亮的,也有经过油漆彩绘而华彩纷呈和斑驳陆离的。
家里方桌的位置平时大多靠墙而立,两侧配搭两把椅子。来人招待则挪移开来,就可以每边二人,围坐八人,所以也有八仙桌的叫法。
据资料记载,八仙桌的出现始于辽金,盛于明清,而清丰塬的历史地理位置,更是深受影响,留有历史的影子。
丰塬人大多跰趾,即“复甲”、小脚趾复形为两瓣。有传说是六百多年前,朱元璋时期,山西移民。
在大槐树下难舍故土,每个人在小趾甲上砍了一刀,方便日后认祖归宗。至今丰塬上人口中都有把入厕称作“解手”的习语。而且习惯于圪蹴、操手、背手等特色区域的行为性特点鲜明。
民间也大多口口流传祖上之地在山西洪桐大槐树下。丰塬上的村落,人们喜爱种植槐树,孟侯塬上也有地名叫槐树坡,也许与此有关。
在过去,一般人家在衣食无忧、挖窑盖房就第一个置办的家具,就是一张四四方方的八仙桌。大户人家的方桌传承四五代人的也比比皆是。
方桌即是一个家庭的脸面,也传承了礼仪和规矩。
围坐方桌时,桌面上桌心铺就的横木为上,老者尊者之位,两人也是左上右下为序;上位对面的横木则为下,一桌上年龄最小、辈分最低、关系最疏远的位置。竖木两端则以上位为准,按照左高右低就坐入席。在丰塬上做客,俗称“去坐席”,也就是要吃主人家的招待饭,可见历史传承之久,酒席礼仪必须熟知,否则就会给人留下不懂礼节的印象。
首席上位会根据宴会主题的不同而不同:儿子娶媳妇是娘亲舅舅为大,满月宴孩子外婆为大,盖房建楼泥水匠、木匠为大,寿宴寿星为大,新婚三天回门的女婿为大……
据《礼记.曲礼》记载: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 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如此礼节在丰塬上是口口相传 ,代代相承。盖因如此,在如今有丰塬人就席的场合,也难免显得呆板和老套,甚至有点尴尬和落寞。
丰塬坐席,只要留意观察,按照座位的主次,轮流敬酒,自是不会错的。
现在,去清丰塬上坐席,除过关键的几桌亲戚朋友,大多也不分辈分高低,随便入席就座即可。但在平常时节,女人、孩子们是很少有机会在方桌上就餐,或许是因为女人们要做饭和招呼,或许是规避女人们參乎吧。因此,清丰塬上的男人们大多不会做饭,也就成了习惯。“男人怎么可以做饭?”的口头语和男子主义比较盛行。
塬上的大人们训斥孩子的口头语:不打你你还要上桌子?还要上房揭瓦?可见孩子上方桌是件很离谱的事情,方桌断不是孩子玩耍的地方。
家里方桌的摆放也有讲究:方桌平时摆放在一家的上厅正堂、或者是主窑洞待客招呼来人的地方;桌心木横摆靠墙,以求吉泰长行,接福纳祥。
如此常见流传千年的方桌,方正笨拙,沉重无华,独居一家百姓要地,承载着历朝历代的沧桑。正可谓:
一席方桌乾坤大,
长老有序师古法;
民俗风情传承久,
知书达理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