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挑战日更3000,我就像一根绷紧的弦。每天看似带孩子,但每时每刻都在看书输入,然后一点点地尝试输出。有好几次一抬头就找不到孩子,然后急得团团转,心里涌起弄丢孩子的恐惧。如此坚持到第十天,烦躁几乎将我淹没。
在脑海里,有两个小人不断地拉扯。
黑色小人:“太难了,放弃吧!”
白色小人:“不可以放弃,你忘了你要坚持到底的誓言了吗?”
黑色小人:“太难了,我坚持不住了!”
白色小人:“最好走的路就是现在走的路,再坚持一下!”
黑色小人:“太难了,我真的太难了!”
白色小人:“挺住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尽管已经很努力了,但白色小人还是节节败退。就在二宝半夜哭醒闹着找妈妈、而我还在艰难码字的时候,我选择了哄孩子。那一刻,我知道是白色小人输了。
第二天,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沉迷于曾经痴迷的网络小说。直到睡觉之前,心里有些绝望,我真的不能坚持吗?就这样,带着忐忑入睡。
新的一天开始了,我还在日更挑战群里,恍惚间,我觉得我还可以挣扎一下,还可以自我拯救一下!
吃过早餐,我跳过两天前令我纠结不已的章节,开始阅读新的章节,读着读着,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01.打卡打不出未来
时下,打卡已然是种潮流。运动不打卡,一切都白瞎;旅游不打卡,感觉缺了啥;学习不打卡,怀疑他作假!从前,我们评价一个人做事是否做到极致,就看他有没有为之疯狂,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现在,我们评价一个人做事是否做到极致,只要看他有没有天天打卡,谓之“不打卡不成活”!
能不能行呢?每天打卡,那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日拱一卒。既能看到成效,又容易坚持,只要坚持下去,就没有走不到的罗马城!
真是这样吗?为什么我就没能坚持呢?我也每天看到自己的文章在软件里更新,每天不断地阅读,还有一点点收益。这么多的收获,坚持到底那不是理所应当?为什么我那么累?还中断了?
周岭认为,打卡,容易造成三个盲点。
打卡的第一个盲点是动机转移。刚开始,我们打卡是为了学习成长本身。打卡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走过的路,一想到坚持阅读能博闻强识,坚持写作终有一天能成为作家,就感到身心愉悦,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读一本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开始消退。当初的头脑发热开始冷静下来,学习成长的难度在增加,这实在是太考验意志力了。一旦意志力耗尽……真的不想说,但事实就是我就是典型!
丢脸吗?那太丢脸了,简直是丢脸丢到全国网友面前了。
还能怎么办呢?大脑有自己的想法!它会降低标准:那个太难了,打卡不难啊!只要打卡就行了!完成打卡就是完成学习了。换句话说,就是这时候的打卡,只为了打卡!
打卡的第二个盲点是认知闭合,效能降低。为了打卡而打卡,不用我说大家都能知道效率会有多差。原因在哪呢?就是认知闭合了。
所谓的认知闭合,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会有想要弄清楚它的欲望。
比如下雨,我们的祖先不知道下雨的原理时,他们就创造出了雷公电母负责打雷闪电,龙神负责行云布雨。
如果一件事还没完成,我们会心心念念,念念不忘,只想着快点完成。一旦完成,所有动机都会趋向于零。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都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和不确定,这就导致打卡变成了一种任务。当打卡自带任务心态,我们就会想只要完成任务就好,学不到,就假装一下;没学到,立即停止!
打卡的第三个盲点就是任务心态。任务总是自带压力,除非十分热情,万分喜欢,总是做不到身心合一。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就不能做到专注。
有没有方法走出盲点,做到专注呢?
很简单,一个是记录代替打卡,只记录学习过程,既能看到学习的轨迹,又方便复盘。另一个是设下限不设上限,设一个很容易达成的目标,这样没有完成的负担,反而因为因为身心放松而精力充沛,能够继续学习。
02.要学就学个踏实
对于学习,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走进了误区。我们会为了达成一件事,定一个很高的目标,美其名曰“志当存高远”,然后经常给自己“打鸡血”,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只可惜,这么做的后果就像是爬一座宝塔山,而且是本来就爬到半山腰的那种。在我们激情满满的时候,我们耗尽全力爬到了山顶,筋疲力尽的那一刻,我们就像坐滑滑梯一样瞬间滑到了山脚。
最好的成长区域其实是在舒适区的边缘,到拉伸区之间。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所收获,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拿学习来说,我们要做那些会做但是容易出错的题,或者是不会但是稍微努力一下就会做的题。
拿锻炼来说,可以先慢跑,跑到喘气了就快走;本来能跑十分钟,就跑十五分钟,如果觉得还能坚持才继续。
就这样反复地在舒适区边缘试探,我们就会扩大舒适圈。
扩大舒适圈就算是扩大认知了吗?还不够。我们必须要把知识关联起来!有再多的沙子,若不能关联起来,那也是一堆散沙。这个关联,就是要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对自己提出灵魂拷问:“这个道理我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要想把知识关联起来,还要有足够多的输入,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还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牛顿因为好奇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学习要懂得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说到认知体系,有一个误区,就是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不是一回事。
万维钢说过,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周岭认为,知识不一定要完完整整地学过来,只需要学那些对自己有触动的点。比如说某个理论,某个案例,某一句话。这个理论或案例,或是那句话,能让自己发生改变,就是有价值的,就不需要在意其他的内容已经不记得了。
当我们的学习到达一定的阶段,或者从一开始,就是需要反馈的。我们的学习要根据反馈做出调整。一开始,我们要知道哪些学起来十分吃力,哪些是轻而易举,哪些又是已经烂熟于心的。根据这个反馈我们能知道舒适区在哪,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到达一定程度以后,我们不只要开发深度,更加开发广度。我们都知道,挖一口井越挖越深,也会越来越难。但是在一口井的基础上,拓宽是十分容易的,也更容易越挖越深。
只要我们掌握了这几个技巧,找到匹配我们能力的范围,在舒适区边缘不断试探,不断输入,然后将知识进行关联,构成认知体系,学习就会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当然了,还要做到极度专注才行。
03.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极度专注,说起这个词,就觉得太高级了,太厉害了,不适合我等凡人。
周岭认为,不是!极度专注,只要找到方法,谁都可以!
极度专注是很消耗意志力的,时间有限。要想保持这个精力就要学会休息。有句话说得好,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放在专注这件事上,同样适用。
谁都知道,专注地投入是多么有成效。所以我们总是寄希望于时刻保持专注。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时刻保持专注。
但是,我们也能轻易地发现,有人专注投入的时间很长,有人很短。也会发现,学霸通常都很会玩。也许你会说,学霸都是天才。其实不是的。他们只是偷偷地掌握了一个技巧,就是学的时候专注于学习,玩的时候绝对不想学习的事,重点是玩的时候!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意志力有限,专注力更加有限。当我们的精力下降到70%的时候,学习就不再是高效的了。学霸们会在精力下降到70%之前就主动休息,精力回升之后才继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而普通人呢,我们会想,“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运气”,所以不断地学习,不需要休息地努力!
到头来,付出了更多,收获却十分惨淡。我们普通人要学会的是,刻苦,是宏观上的态度;轻松,是微观上的智慧。
所以,从现在开始,当你开始学习或者工作,就把无关的事全部抛开。当你在15分钟、半个钟之后感觉累时,就把工作学习抛开。或是喝杯茶,或是看看窗外。但绝不是看手机刷视频。
今天,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感到困惑。读完《认知觉醒》的第五章之后,又能够有所收获,欢迎来文末留言。
成长的路,我们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