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于知识付费的内容,最近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件事儿。有一位朋友在我这条更新下给我留言,我们也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了一些各自的观点,当时我正在上班路上,也没来得及具体谈,最后收到朋友的留言是:
信息,知识和智慧这三个面我们达不到共识,不一样的世界观让你我聊不到一个频道上,你忙吧。
这条评论,我觉得挺能引发思考的。我这两天也再回看我曾经支付过费用的内容,那些内容究竟能不能够称得上是知识,或者再回看那些作者写过的内容是不是都是如一部分媒体宣传的那样:
∙知识变现
∙大V变现
∙买到的无非就是认知或是一些特别抽象的东西。
之前在文章中我也谈到了内容生产的本质就是:
创造惊喜和寻找到那个正确且巨大的差异。
内容生产,尤其是优质内容的生产非常耗费精力。在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一个内容哪怕是一个特别小的内容,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或是从该领域的优质书籍中提炼出观点,还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最后形成一个自己的观点,提供给你的读者。否则的话,很多人就会说你在利用别人的内容或是观点在进行二次变现。但是你从人家阅读的内容,看的论文,特别是那些外文的文献和书籍,进行一个内容的整合并从几方面来谈一个话题,哪怕是一个特别小的,你都并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小事上,发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就像你走在沙漠里,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汪清泉,给你带来了求生的希望一般。我认为这就是在广袤的内容世界里,又给我打开了一扇小窗,让我从原本固有的认知或是固有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看,原来思考问题的方式还可以这样多维度。那么从这种内容上获得了收获,是不是也可以冒昧的称其为知识呢?我原本本不知道,但是通过阅读我收获到了原本我并不知道的内容。
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那些收费内容的作者,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为今天的内容再做准备了。跟现在很火的人工智能一样,其实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算法也大多停留在早期,并没有取得太大突破,只是在应用领域方面被拓宽了,如果要真正达到像媒体宣传的那样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那我觉得从收费内容作者前期所积累以及迭代的那些内容来看,这本身也是该作者学习或成长的一种有效传递,里面能反映出该作者看待事物的细节和角度。我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总能有一些新的发现,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些意外的惊喜。特别是他们对待一些常识或是你原本认为早就已经不屑一顾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解读,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在认知上的偏差,有些甚至就是以偏概全。
知识在今天肩负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两重功能:
1.为个性化生活提供某种指导或者建议;
2.为已有的个人生活提供某种理论上的背书。
原先普适性的、通用性的知识在今天依然不值钱,但是个性化的、专业性的知识在今天就有了价值,这样的知识就能变现。那再从一个角度来讲,那些有能力变现的人,也给知识传递这个领域开拓了一个更广的入口。互联网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式,能让我们接触到更多世界级更加优秀的学者,我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听他们的课,来弥补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而带来的成长焦虑。我觉得这样的付费,不仅仅是知识服务了,就是一种知识或是认知的有声陪伴。
有的朋友说:
订阅几个付费的内容,可以为自己积累谈资。
我个人认为: 在这个时代再跟别人说谈资,无异于等于说,你又在装逼。
知识这个东西就是要经常订正和迭代,才能够积累出认知或是认知程度上的差异,自身的操作系统也是一样,总有知识盲区和知识偏差,不断的认识或是悦纳那个无知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才是获取知识的常态。
智慧这事儿,我现在是不敢太想,做一个智慧的人,我觉得我还有很大的差距,认知有时候都不全面,自我反思的还不足够远,所以没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做一个不断认知迭代的人,就已经算是万幸了。
之前,读到过一篇题为:*Wise Reasoning in The face of Everyday life Challenges *论文,这篇文章里,研究者提到了从三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智慧水平:
1.智识上的谦逊——我知道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合理评估这件事,我知道未来可能还有不确定性;
2.超越自我——我知道我身在这个事情之中,可能会当局者迷;如果能从旁观者的视角看问题,也许更好;
3.考虑他人观点,达成妥协——我知道不同观点的利弊,能理解这个时间的参与各方的想法和立场,我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跟别人的关系。
那么由此得到智慧的定义:
智慧就是明智的推理。
感谢朋友们不断的提醒以及关照,我才能有机会发现自己有多么无知、自己有多么苍白。写一篇小文,提醒昨天那个无知的自己,需要不断的修正和迭代昨天的自己,让今天的自己能有所收获、成长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