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发了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有网友在文章后留言说:“现在的社会,把钻营投机研究透彻足矣,还用读什么书啊!”
成年人进入社会后,谋生成为第一要务,读书对谋生有没有用,成为很多人的评价标准。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成年人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1、读书,只为功名富贵,却修为圣贤。
古人读书,一般只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有的人不仅功成名就,光耀门楣,还修成了圣人一般的存在。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读书的初衷也是为了做大官,光耀门楣。
但是天赋不高,甚至有些笨拙的他,虽经历六次落榜都没有考中秀才,屡战屡败,后来仍然凭借一股倔强之气, 第七次考试考中了秀才。
而后,他便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考中举人,高中进士。之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然而,进入翰林院,正式开始京官生涯之后,踌躇满志的曾国藩,却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中。为什么呢?
因为他在翰林院,见到了很多学者风范,大儒本色的读书人,和他们比,自己的言谈举止尽是鄙俗之气。
只因自己以前读的都是应试教材,而且全部精力都在八股文上,除四书五经之外没读过什么书,根本谈不上什么学术修养。
后来,他认真研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才发现自己和圣贤人物比起来,视野是多么狭窄,境界是多么低劣。
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拜访大师请教读书学习之法。通过读书,他的见识和以往大不相同。
30岁那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圣人”,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自此通过严格的自我管理,不断的自我反省,持续的自我完善,终于脱胎换骨,成为了中国的半个圣人。
读书,不仅使他谋得了功名,还修成了圣贤。
2、读书,只为疗愈心灵,却收获功名。
曾经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樊登,进入《实话实说》节目组时,工作量不大,在台里也并不受重视,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加上那段时间,他还受房贷压力的困扰,所以他常常焦虑惶恐,无所适从。
一天,他忙完工作开车去郊外爬山,坐在山顶上眺望着远方,觉得心里有点空虚。极其不爱读书的他,觉得是不是应该多读读书。
于是,那一段低沉的日子,樊登就靠着读书看到了光明。
2013年,他创办了樊登读书会。从此开启了创业者的身份,靠读书他早已年入过亿,过上了不缺钱的生活,更帮助了更多的人加入读书的行列,成就更好的自己。
樊登说,他每读完一本书后,会利用两到三个小时写“脑图”,把大致的纲要总结提炼出来。这就是他每天工作的日常。
擅长读书的樊登,打造了一个靠读书也能收入过亿的事业。
读书,不仅疗愈了他的心灵,还使他收获了名利。
3、读书,就是多给自己一个选择。
龙应台曾经写给儿子安德烈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对于孩子来说,读书,是为了将来有选择的权利。
对于成年人来说,读书,又何尝不是多给自己一个选择。
社会上很多底层劳动者,他们挥汗如雨,他们起早贪黑,他们背井离乡,他们紧衣缩食。
因为学识,他们慌不择路,他们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他们只能困在那一方小天地中。
但是他们渴望财富自由,渴望时间自由,更渴望能让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少受点罪。
主持人董卿曾说过:“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董卿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即使不动声色,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她的气质格局,那份知性优雅,非常人所能及。
读书,让她有了更多的选择。
当得了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做得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制片人,更担得了央视主持人大赛的专业评委。
当主持人,她端庄大气,信手拈来,成为央视一姐;
做制片人,她华丽转身,全情绽放,成就爆红节目;
担任评委,她点评一针见血,字字珠玑,又让人如沐春风。
读书,让她慢慢沉淀,厚积薄发。
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曾经说过一句话,至今仍觉得无比正确。她说,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对成年人来说,读书也不是通往成功唯一的路,但却是提升自己成本最低的一条捷径。
多一个选择,便多一次机会。
多一次机会,便多一种可能。
多一种可能,就多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