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平台】程振国【全球艺术家编码0296】作品雅赏(2021年01月21日)
更多有关程振国作品雅赏结缘,请关注公众号“中艺平台”,发送“程振国”或“0296”
朱留心:程振国先生绘画艺术风格及其成因(2021年01月28日)
朱留心先生
这种表现方法,有四大难度:因表现对象无某一地域之地貌特征作为参考蓝本,故须行万里路,搜尽奇峰,在高度熟悉生活的基础上打草稿。此一难也;在打草稿的过程中,须有过人之聪明才智,方可提炼主题、取舍物象,将表现内容幻化成心象,否则,向纸三日,不知所为。此二难也;心象既成,虽胸有千山万壑,然下笔之时,不知当以何种表现形式表达情感,盖胸中丘壑乃抽象之物,笔下山川乃具象之物也,心象难以化为墨象,三难也;在笔墨表现过程之中,既需要娴熟之笔墨技巧,又需要有经营位置的整体掌控能力。四难也。程振国先生每作画,凝神静思,将山川风貌和个人精神交融媾和,达到物我一体,然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进退裕如。画成,读者叫绝。品读他的艺术作品,总的感觉是,石老树壮、草木华滋、层峦叠嶂、体势恢弘、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是大心胸、大境界画的大山大水,体现的是一种大格局、大气魄。程振国绘画表现的内容有两个层面,山河的巨丽是其第一个层面,这个层面给人以爽心悦目之感,是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可观、可居、可游。第二个层面是画中透露出来摄人心魄的魅力,非仔细品味,难以得到。画中老屋历尽沧桑、古树几经风雨,那屋、那树,那石,斑斑驳驳刻着中华文明,记载着中华文化,透露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坚强和厚道,张扬着中华民族的志气和精神。两个层面互为表里,因融入了丰富的物象而使画显得充实而有生活宽度,因融入了丰厚的文化含量使画显得有品位和深度,因融入了深刻的社会生活感受而显得有艺术感染力和思想高度。这些表现内容被巧妙地营构在一个结构严谨而又空灵的宏阔格局之中。构成了一个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特点鲜明而富有创造性。从构图的精神境界来说,画家的审美旨趣有明显的取向,既使表现的对象高大、浑厚、深沉、含蓄,显示一种精神的力量又不刻意张扬,让人从浩瀚曲折的图式中自然感到峥嵘突兀的气象。从构图的技巧来看,它既有传统的三远交替组合,也恰当吸收了装饰趣味以及其他现代构成元素,使传统的笔墨形式表现了时代特征。在构图的内部,虚实得当是其一大特点,画中以云水、溪流、瀑布调整整体画面的虚实,石以阴阳调节虚实关系,树以细笔茂叶、双勾空干调整虚实关系,屋以黑瓦白墙调整虚实关系。处处厚实,又处处空灵,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虚因实而松活,实因虚而朴厚。这正是道家思想“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的艺术诠释。也是画家尊重传统但不泥于传统的个性表现。
“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语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他的画中,作为物象的支撑线显得圆润、厚重,如曲铁盘扭,显示出具有壮美的力度,散发出精神的光芒。而用于勾勒物象阴阳面的皴线则灵动多姿,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伸展到一拓直下,或凝练成戛然而止。这些线条的力度、方向变化,是完全根据物象表现的要求,在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情况下进行,无多余之笔,亦无不足之处。浑然天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这种用笔使画中山石的纹理皴得细腻复杂。既平添了画面的内涵和观赏的价值,又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从技法上说,仪态万方的山石肌理和概括简洁的山石轮廓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繁简相得益彰,不仅体现了用笔之妙,也增加了画的情趣。
从他的用笔中可见他经过了长期的锤炼,找到了一种超越一般想象力的形式语言,从而把需要表达内容向完美性接近。他在谈到自己
用笔的体会时说:“——在视觉审美形式中,线是强调物象形态轮廓的必要手段,其后是强化物体内的层次,根据物体形态的变化组织线条或左或右纵或横,强调它的体积感、空间感、节奏感。中国画的线并非漫无目的地组合与排列,它不但承载着自然形态的重新组合与重新认识,亦饱含画家丰富想象力和情感的注入,充分体现‘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内涵的感染力。”(见程振国文《山水画创作析谈》)由此语可见,他的用笔不是信手捻来,而是在一定的法度之下的自由挥洒。
程振国绘画艺术成就的取得,首先得益于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继承。
他不仅醉心于传统,并且对传统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他认为“传统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向传统回归,不是倒退,它是一种前进、一种发展。所以,中国画不是不求变,更不是食古不化,它的变化从不以否定自己的传统为代价,”这种声音,代表了当代人对传统的正确认识。代表了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志气。正因为有如此远见,他对传统下足功夫,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千方百计地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在传统中和古人对话,寻求启迪自己的艺术语言。所以,他的画虽然独具面目,但却不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是在传统老树的根脉上茁壮成长起来的新枝,是传统的精神和个性化的创造竞相迸发的结果。
朱留心,文化部十一五美术思潮课题硏究员,美术评论家。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6868】
【声明】除有特别标注外,本文(及/或插图、配乐、摄影及摄像作品)之著作权由赵梅阳所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刊物、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发表或发布。
[Statement] Except when specified, allrigh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ing illustrations, soundtracks, photography andvideo works, etc) are reserved by the authors, Zhao Meiyang. No journal, media,website or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reproduce, link, repost or in any otherforms publish the work without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