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六节脏象论篇前言(2019.8.13.周二晚)
节,指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一个甲子之数六十日为一节,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
脏,藏也。古人认为五脏在内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进行的精气的储藏之所。
象,为体内五脏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
本篇首先讨论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属于运气学说;其次又讨论脏象,阐述脏腑功能与四时的关系。收于内容有这两个重点,故名《六节脏象论篇》。
本篇名言:“形脏四,神脏五”,“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百度对六节脏象论篇的注解:
由于本篇先论天以六为节,后论藏象,故篇名叫“六节藏象论”。
六节:节,次也,度也,这里有周期的意思。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是为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分为六节。高士宗《素问直解》:“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藏象:此二字首见于本篇指脏腑居于体内,而形象表现于外,从外而知内,故名。藏(臓-脏),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意。王冰注云:“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
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六节藏象论》第一段或全文是《内经》中成文较晚之作。经由孙非(洛杉矶东国皇家医科大学)、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二人从岁首、置闰法与《左传》的引用关系,以及其九藏理论等4个方面对该篇进行研究,初步结论是其成文于公元五世纪之前。
置闰法
我国古代长期采用阴阳合历,它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定月,平年12个月,6个大月30天,叫“大尽”;6个小月各29天,叫“小尽”;全年354天。这比太阳年(365.2422天)要少约10天21小时。为此古人采取置闰的办法加以调整,开始时每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通过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