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诸子百家各位圣贤大多在讲行善、修心、修德。
墨家认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 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墨子·修身》
由此推延开去,墨家反对战争,尤其是不义之战。墨子的“兼爱”与“仁”能有多少区别呢?
纵横家鬼谷子王诩高徒甚多,其苏秦、张仪则左右了整个战国的形势。鬼谷子被人贴了纵横家 的标签,观其书,权谋过多,所以被人称为谋略家是有道理的。但是在他的书内也有很多修身之术。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灵龟养志法: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阴阳家的代表是驺衍。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 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几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为什么会有阴阳家,这和中医、占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知道哲学都有一定的现实的落脚点!这些问题在读完本书自然会明白阴阳家为什么要用这一套理论来解释世界。驺子因诸侯们不能尚德才用阴阳的理论进行引导,必止乎仁义节俭。
道家。劝人修行,相对于儒家,其立意更高。见其它篇,此处略。
名家。公孙龙为代表,提出白马非马,坚白石等学说。如果你有念佛的功夫,理解坚白石,很容易。一个是身识,一个颜色,属视觉。二者不能同时出现。这和我们说的主题不大,不再多说。
法家。强调法律,法律并非不重要。靠法就能把社会治理好?是这样吗?婚姻法能让家庭和睦?法和德,一个是形,一个神。孔夫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这里不多说了。
杂家。可以看《吕氏春秋》等著作,充满了让人修身养性的话语。很多话很象道家。
在《情欲》中说: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
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
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在《君守》中说: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知乃无知,可以言君道也。……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
兵家。即使是对充满杀戮的战争,中国先人更愿不战而屈人之兵。“和”才有前途,穷兵黩武没有前途,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国与国之间如是,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是。
纵向——中国国学、文化之根
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殊途而同归。归到哪里去呢?如果翻翻先秦的诸多著作,为什么先秦的诸子百家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修身养性(一个重要的结果是人的德行的提高有其“客观”的后果),这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之根。中国人在这之前早就意识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仁义道德是解决个人、社会问题的终极方案。之所以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与实践分不开的。对于个人来讲,背后少不了医学与占卜的知识,这是可以被个人所能察觉到的最直接的规律。
这里仅列出《尚书》的一部分内容。《尚书·大禹谟》说: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帝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攻。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当终陟元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说它是中华十六字心法,这并不过分。
当苗民不顺从时,先修德行: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大意是说苗民不服,益对禹说只有推行德政才能感动上天,万民咸服。舜的父亲害他,但最终也被舜感动,何况有苗呢?禹于是班师而回。帝舜大力推行文治德政于天下,七十天后,有苗前来归顺。
仅就儒家而言,后世出现的,被现代学者贴了标签的有宋明理学,阳明心学,还有汉代经学,唐时的道统论等等,虽其论述有深有浅,但诸位先贤无一不是教人修心、立德、传道、劝世。此处不再多说。(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