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候,每个月的基本生活费较少,未免不必要的情绪蔓延,具体数目不表。 没有男朋友,没有特别人要陪,也没有人特别来陪,除去固定的上课和晚自习时间,经常流连于学校的各大宣传橱窗,寻找挣钱的机会,应聘过培训学校的培训老师,找过家教,甚至连餐厅的服务生的活我都争取过。后来这些活因为各种原因,都没做长,就当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了。
大一下学期初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管理学院的学长,他叫李勇(今天下午想了好久到底他的名字叫什么来着,终于在跑步的时候想起来了,这大概就叫生命中很多的人和事只要你愿意总会想起,反过来如果你想忘记,只要你不用力想也就忘记了吧),当时他告诉了我一个“商机”,说我可以尝试干“个体”,也就是卖电话卡和邮票,刚好与我市场营销专业也对口,可以现学现用。2001、02年的时候,学校的电话卡和邮票我记得好像都是在邮局卖,而且都是按面值卖的,电话卡有201卡和IC卡,因为学生宿舍电话机只能使用201卡,所以201卡是当时学生的主要通讯方式,使用之前要拨一长串的数字,IC卡电话机最开始很少,但因为拨长途加拨17909会有优惠,所以IC卡的需求量也很大,南苑的那几部IC卡电话机前经常排着长队。李勇给我推荐邮票业务,是因为当年网络还没有现在流行,很多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大多还是选择写信的方式互诉各种衷肠,而且邮票业务本钱相对较少,容易起步。他说电话卡和邮票都是刚需,学校附近都是按面值卖的,而实际上进价却很便宜,一般可以拿到五六折的进价,利润空间很可观。后来他将他的进货渠道告诉我,就在基建营天桥附近,当然还传授了一些很宝贵的经验,这样我也算是进行过简单有效的入职培训了。
市场预期如此之好,而我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于是个体生涯开始了。在这要特别感谢高中好友徐丹和周林,在我向他倆求助,请求他们帮忙提供启动资金时,他倆都二话不说的给我转了400块的巨额资金,现在不起眼,但在当时的我眼里真是巨款两笔。有了启动资金,我开始踏踏实实的干起了我的个体。每周订好工作和学习计划,确定一天去天桥进一次货,每周两个晚上上门推销,销售区域确定在新生集中的金翰林公寓,当年的我应该算是最早从事这一业务的人吧,直面蓝海一片。五到六折进价,八折卖出,我有点赚头,而同学们买的也比原来的便宜满多,市场开拓很顺利,就这样每周收入还是挺可观的。当然如何敲第一扇门,第一单买卖如何做成,有没有碰到过宿管,这些又可自成章节,总之经过不断实践与不断的打鸡血自我鼓励,我终于成长为该领域资深人士一枚。
后来湘大卖卡的人越来越多,蓝海转红海,我开始筹谋开辟新的市场,将视线拓宽到寄宿中学。对湘潭市区的高中我不是很熟,但湘潭县的高中相对还是比较熟悉的,比如县一中还有些认识的学弟学妹们在的,要了解些情况还是有办法的,所以之后的销售重点也是放在湘潭县的几所中学。我调整了工作时间,将原来每周两晚的工作时间调整到双休日的一天(毕竟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学生天职还是学习嘛),不再在湘大打价格战。我去过两次母校县一中,其中一次还碰到了我们的王牌地理老师刘老师,也特意去看了徐丹的妹妹;去过几次凤凰中学,在凤凰中学的学生宿舍当知心姐姐,给小朋友们讲大学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当年高中生活又是怎样的,高考是不是也像他们那么苦;去过三次县二中,老弟当时在县二中读高一,第一次去二中的时候先没有跟老弟说,后来卡基本上都卖掉了,去他的班级找他,简单的聊了聊,后来把当天挣的钱都留给他,还俨然一副姐姐的样子跟他讲一定要好好学习,觉得自己开始长大了,都会煲鸡汤了。
现在想来当年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社会险恶为何物,光凭一腔热血就敢跑江湖了。有一次,从二中出发回来,已经晚了,先坐了个摩的,然后再转乘从楠竹山出发到湘潭市区的11路公交车,因为不熟悉站次,提早在羊轱塘站下车了,而过了晚上7点,回学校的6路车就不经过这一站了,出租车也打不到,当然即使有也不见得舍得打,于是我就沿着湘大老路,一个人走,当年的老路路灯没几盏,我就这么黑灯瞎火的走,走了大概半个小时才到学校,到宿舍的时候都晚上九点了。真想穿越回去陪陪那个在黑暗中独自行走的女孩,然后问问她你就真那么放心羊牯塘的治安啊,当然事实证明羊牯塘还是经受住了考验的。或许当年将勇敢的额度用的太多,后来倒是会有担心害怕时了。
这样没心没肺的干个体一直持续到大二上学期期中,感谢湘大丰厚的奖学金,也因为计划大二下学期准备提前考研,也就没再继续了。
(PS:学长李勇是因为社团认识的,他是多个社团的负责人,我算是因为社团招新认识的。感谢他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生活不会永远都是山穷水尽,总有柳暗花明时的,而且这变幻的过程也是让人回味无穷,生出很多只有体验过才会有的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