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之“主体性神话”

    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室。由于不同地区的风土文化、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师的经验个性、学生的性格差异,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照搬任何成功的经验都是不科学的“拿来主义”,只有在相信不同和接受差异的前提下,不断的反思和交流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但“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求、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这样的教学是让学生从一切从属关系和规则制约中获得自由,完全依据自己的内在倾向和喜好行动,让学习行为变成了我行我素。在现实课堂,部分课题的合作研究中一些学生的眼神和学习态度释放出不在思维过程中的信号,机智的教师会及时调整课堂节奏,适时使用激励机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完全主体的课堂并不可取,它完全可以称之为将学生与学习理想化。学习只在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和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