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和晋升快的领导身上,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事情前先提问。
我们在接到领导交代的任务时,一般都问为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完成的时限、任务要求等等,但是往往会忽略一些更重要的问题,职场高手却会主动思考,发出灵魂拷问。比如,前段时间,领导简单交代了一下要准备一个公司在防疫工作总结,我们经理接到任务后就用黄金思维圈法,把这项任务给拆解透彻:
WHY(为什么)
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从领导的话语理解,我们的材料至少要达到三个目的:
对近期疫情防控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取得的效果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要对近期疫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成绩,彰显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总结材料的用途是什么,受众会是谁?不同的用途和受众,决定了总结的语言风格和行文形式不同。
如果用于公司内部的总结讲话,就要以提要求为主:如果用于向上汇报,就要制作成为公文,行文的口吻也要从提要求,变成工作计划。关于WHY,把问题问得越深入越具体,可以搜集到更多信息,为后面的具体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WHAT(做什么)
从字面理解,领导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写一篇关于防疫工作总结,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后续工作就会无的放矢,不知道如何开展,做得也没有底气。要完成好,完成得让领导满意,就要从WHY出发。
比如本案例,我们搞清楚了公司的第一层意图是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公司为在疫情防控中的优秀做法,但是更深层次意图是要强调公司为本地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和牺牲,要为后续争取补贴、财政扶持打下基础。那在呈现的结果上,不仅要体现出我们做法, 更要展现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带来的损失,以及经营面临的困难,才能为后续“哭穷”做好铺垫。在职场写作的过程中,很多新手写出来的稿子经常会被领导全部推翻、另起炉灶,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没有充分领会领导的意图,没有掌握写出来的稿子要达到什么样目的和效果。
在初步梳理出来我们要做什么了之后,可以将稿子的框架、内容的要点列出来,和领导确认,领导点头后再来具体实施,踩雷的风险就低很多。
HOW(怎么做)
1、如何实施,动笔?围绕着写作要点,要向各部门获取哪些信息和数据?作为一家中型规模的国有企业,各部门的分工很细,责任明确,业务也比较繁杂,所以在具体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数据,都在各部门手上,所以要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材料,要找那些部门。
2、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是否会存在哪些困难?是否需要那些部门的支持?最大的困难,就是防疫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部署,这就需要疫情防控的牵头部门来协助提供相应材料。
3、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可能会犯那些错误?应该怎么避免?针对牵头部门提供的材料,有可能没有充分消化吸收就生搬硬套,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就要充分吸收,采取多种手段、多个渠道深入了解防控工作的开展情况。
应用黄金思维圈WHY、WHAT、HOW的提问方式,一波操作下来,不管是写出来的稿子,还是完成的其他项目性工作,都能比较好地执行完成。
然而,在职场的“摸鱼”一族大有人在,像是《安家》里的老油条,他们是拿到上级的任务就直接开始做,能摸就摸,不能摸就加班加点,有时候工作态度很好,但做出来的事情,就是不能让领导满意。
能做事,不是好员工,能成事,才是好员工。
好员工,才会有更多涨薪、晋升的机会。
从领导的角度来讲,有些领导会陷入“执行力”迷思,一味的强调员工的“执行力”,却不知道,员工的执行力等于领导的提问力,而一些中国企业领导人,经常把任务布置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明天给我一份疫情总结报告。”便扬长而去,留下一个一脸懵逼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