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可能只是单纯的觉得我喜欢看到对方开心,现在想到有两个原因
①因为小时候的担心成为父母口中的“自私”、“不懂事”,相对来说,比起自己单独享受,与他人分享,给予就成为了一种更加安全的外在行为表达。
②上初中之后,我的零花钱总会留到周末放假那天,买一些弟弟和祖母都喜欢的零食,拿回家我们一起吃,这个时候,祖母总会夸赞我,他们总会很开心^_^,我喜欢这样的氛围。
所以长大之后,我也会乐意给自己喜欢的人花钱,看到他们快乐我也会更加快乐,很满足。
——今天看到的观点
【我们无法自我善待,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和善待,来让自己感到被爱、有存在价值。
我们无法为自己花钱、允许自己享受富足,
而是通过“赚钱-给别人花-别人回应自己”,来让自己感到踏实。】
好像是这样的! 我无法为自己花太多钱,就像某种物品,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差不多两百的多功能小夜灯。
如果是买给自己的,我会觉得它有点贵,就会舍不得选择不买。但是如果这个物品我选择送给朋友的话,我就会觉得完全没问题,甚至还要买比较高配置的,或者能够接受价格再高一点的。
比起给自己花钱,给别人花钱更为踏实。但这种「踏实」,底色是焦虑的,这个物品可能在自己看来很不错,但是在对方眼里,可能并不是那么钟意。
当我越是期待对方的反馈,也越是容易陷入内耗。因为外界是不可控的,一旦外界没有给出预期的回应,巨大的虚无感就会袭来。
——
1、看见自己的“不配得感”,但不被它主宰!
用新的体验覆盖它,就是我们夺回人生主导权的开始,在行动上,做一些微小的“配得感”练习。
允许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一顿美食,
毫无愧疚地休息一个完整的下午。
每一次小小的“我允许”,都是在一点点消除“我不配”的感受。
2、像对待贵宾一样,对待自己的需求
我们要像对待宾客一样珍重其事地对待自己的一切:
今天我累了吗?
我饿了吗?
我难过吗?
我能做点什么让自己舒服一些?
请先回应这些最基础的需求。
给自己倒一杯温水,允许自己早点休息。
当你试着在微小的事情上关怀和照料自己,这种自爱力会让你自然而然地生长出一颗轻松灵活的心。
3、让金钱,成为爱自己的工具。
下一次花钱时,试着主体化它的意义。
这杯奶茶,不是“放纵”,而是“此刻我在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瓶香水,不是“乱花钱”,而是“我在营造一个我喜欢的气味氛围”。
这顿贵贵的饭,不是“我为了讨得别人欢心而请客”,而是“我发自内心地想与对方共享丰盛”。
让每一次金钱的流动,都成为一个“为了自己”的行动。
这种主体性,会让我们意识到:
原来我真的可以无条件对自己好,
原来我根本不需要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