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方式:通过自学魏晋文学相关内容,自选角度及重点,想象如果自己来为其他同学介绍,会如何讲述这个时代文学的故事、特点、或成就。请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魏晋文学”讲稿。要求,原创为主,字数2000~2500字,以自己的语言、风格,自选论述主题和角度,非必要部分不做摘抄引用,摘抄部分也需注明出处。
————————————————
三、《昭明文选》行文风格
《文选》在收录的一百多位作家的名篇时,不仅收录原稿,还逐一进行点评和解释,这对后世的我们在学习和理解先人的作品时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文选》收录的文章的目的是为“文”与“非文”划一界限。要求所要编选的是“文”,要具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和“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特点。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我还是比较倾向殷孟伦的注解,意思是说:“写作的活动和写成的文章是从精心结构产生出来的;同时文章的思想内容终归要通过确切如实的语言加工来体现的。”(见殷孟伦《如何理解〈文选〉编选的标准》。
对于风格轻佻的艳情诗和精美细微的咏物诗《文选》中选得很少,对乐府民歌中的情诗也少有青睐。从中看出,萧统的选录标准偏向于齐梁时期的儒家色彩,不尚华丽,倾心典雅,具有官方色彩。这是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影响下的结果,也符合当时萧统的太子身份。顺便说一下,萧统是第一个将文学与史学分开的人。
另外,《文选》中的精美句子,句句直击人心,要么警示于人,要么富于深厚的哲理,语言尽显优美,以下略举一二。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孝敬之准式的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shān)夷,加之翦截。(出自《文选序》)。姬公:周文王,芟夷:消除、裁剪。大意是:像周公所撰写的书籍和孔子所著的书籍,都是忠孝的标准,人们伦理纲常的老师,怎么可以用来裁剪截取呢?
登高使人意遐,临深使人志清。(出自南朝·梁萧绎《文选·李善注》)。大意是:登上高处,使人的意念变得更加遐远,而临近深渊的时候,就会使人的神志变得清醒。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运命论》)。意思是:树木如果长的高出了其它树林,大风来时一定会先将其摧毁。土堆集在岸边,湍急的河水一定会将其冲刷。如果人们的品行超出了一般人,这样反而会遭受到众人的非议。
上述这些启示及富于哲理的语句,几千年前已经出现在众人面前,提醒我们的行为举止,做人做事的原则。这里让我们为先人的智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