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构思一个和地铁相关的app。最初的想法是地铁内信号差,耐着性子等上半天,各种阅读和视频类应用也未必能刷新出结果。另一个我体会较深的地方是,大家在地铁里和自己的手机玩的不亦乐乎,然而这些低头族却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难道人们彼此就没有一点交流的需要?在地铁这个载体上可以衍生出哪些合适的社交和娱乐方式,让乘客之间产生一点点关联和互动,或者仅仅是和地铁这个运输他们的密封罐头产生一些联想呢?
一些思考和交流后,我发现真正做地铁社交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用户乘坐时长地点难以把握,和一般的LBS应用相比难以产生固定的个人信息作为社交基础,并且依赖手机的人群可能专注于感兴趣的任务(如观看视频),对车厢内其他人不容易产生交流的欲望。相比而言,在用户愿意专注的任务上打主意可能会更有优势。于是一个app的点子产生了:这是一个内容推荐应用,在设置行程始终站点后,应用根据用户兴趣推荐合适长度的高质阅读,保证阅读不会因为下站或转乘而中断;同时设有地铁“社区”,为用户指路、提供帮助和解答,推荐附近衣食住行,让本地和外地旅客都能感受到城市交通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帮助地铁改善运营服务。
总结一下,这个地铁阅读的功能点有:
- 离线功能:针对地铁网络信号不好的问题,可选择提前下载感兴趣的内容,每天固定时间乘坐的用户可设定常用时间,内容将自动下载;
- 行程阅读推荐:根据设置的上、下车地点、兴趣爱好和常用app中订阅话题,推荐合适的、符合阅读时长的文章、视频;
- 读者互动功能:和内容互动、和其他用户互动,用户可对内容点赞、分享、评论等,在同一篇文章中其他阅读者的动态实时显示,可以相互关注、发消息,也可经过审核发送自己编辑或推荐的内容;
- 社区功能:分为路线指引、附近推荐、问答、建议等版块,帮助乘客及时解决地铁相关问题。
大致想好了后,我打算建立人物角色(personas), 帮助我对设计功能进行决策。首先我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对真实潜在用户进行了解,在结合了自身体验和设想后,建立了如下两个人物角色卡片:
这两个角色建立的目标基本命中app的功能点,在项目的设计讨论和发布中可以拿做真实需求的参考之用。
由于是一个全新的应用项目,我把可用性测试暂时放到后面设计产出阶段,如果需要验证交互操作的有效性,可以使用简单的app原型,如贴在手机屏幕上的纸质线框图、易修改的简单交互原型等作为可用性测试,在记录与试者操作的过程中得出经验启发。
下一步,根据拟出的功能点我构思了概念模型(Concept Model), 用内容、动作等模块把功能点和用户目标抽象出来。整个应用分为三部分,内容推荐、社区互动、个人记录和设置。在首次打开应用时会进入“新手引导”版块,设置了用户的兴趣、常用路线。
这是我的第一个有设计想法的app, 用工作外的时间从构思到画图大约两周左右,中间产生过各种各样的疑惑,很多想法还很不成熟,但不管怎样还是上手练了起来。以后会接着展现线框图、UI等交付物的设计过程,欢迎大家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