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个少年,15岁,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他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了高中。
上高中以后,少年的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
幸运的是,少年的班主任是从翻译局下放到中学的,英语特别好。他在课堂对同学们说:“也许你们一个都考不上大学,但是你们还是要努力争取,因为一旦考上,个人的生活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即使没考上,在地里干活累了,拿着锄头看看天上的云,还可以想想“我那时候曾经考过大学”。”经过老师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激励,少年和全班同学——一群连汽车都没见过的农村少年,都积极地报名参加了高考。
当时的高考分文科、理科、外语三门,少年选的是外语专业(包括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复习了10个月左右,就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
1977年的高考是各省命题,那只是个过渡,而1978年的高考将是全国统一进行,让人很有压力。
1978年,16岁,少年第一次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但英语成绩只有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最终,全班只有一个学文科的人被录取。
高考失利之后,少年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
少年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等农活,他的母亲不甘心,在得知当地一所初中缺乏英语教师之后,便找上门去让少年担任了初中的英语代课教师,目的是获得一些收入,也可以复习备考。
1979年,17岁,少年,第二次高考,这次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两次落榜之后,少年决定放弃。但是他的母亲听说县政府正在办一个高考补习班,四处找关系让他上这个补习班,少年,因丰富的落榜经验而当选为班长,他本来的目标是考取当地师范学院的专科,但是高考补习期间成绩直线上升,所以报了北京大学。
1980年,18岁,少年,第三次高考,考前,他突然想到了老师说的那句话:“你也是考过大学的人了。”心情轻松不少。
少年,走进考场,执笔,看试卷,而后埋头认真答题,心无杂念。40分钟后,举手,交卷,第一个走出考场。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监考老师疑惑地望着少年离去的背影直摇头,仿佛在惋惜,又一个放弃考试的孩子。
少年已出考场,在一颗树下停下来,一阵风吹来,他第一次感到高考这么轻松。他都怀疑自己前两次考试为什么要焦虑?要惧怕?
少年的英语老师知道后很生气,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老师认为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
但是,少年确实只需要40分钟。分数出来以后,英语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少年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因少年的语文是58分,他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当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少年却什么也没收到。按常规,北大是第一个发录取通知的,老师就说他大概没戏了。这时候,少年真的特别难受。
有一天少年和母亲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他说县里有电话来。他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他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他问是哪个学校,局长故意说自己不知道,将通知书递给他。他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
我说的这个故事里的少年就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多年后,俞洪敏回忆自己高考的时候说,其实前两次考试失败,并不是自己的做题能力差,而是考试心态不好,只有将考试心态调整好,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水平。
一场高考带给人的都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和回忆,其中的感受便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还有四天就是高考了,面临高考,考生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放松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从高考三次落榜到70%的哈佛、耶鲁的中国留学生见面后叫一声俞老师;从一次次留学申请失败到指点莘莘学子远渡重洋;从唱独角戏的创业者到成为拥有4000员工的企业掌舵人;俞敏洪的事业经过了一次次的峰回路转。在他看来,把握自己就是把握机遇。
最后,告诉我们自己:你必须十分努力,余生才能毫不费力!
加油,考生们,为了自己也好,家人也罢。
不负韶华, 以梦为马!
人生可不只有一次“高考”,怀着一个平常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