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没踏上创业之前,我特别喜欢看风云人物的人物传记,每次看的时候内心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打了鸡血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后来当我真正踏上创业之路,从一穷二白又无人脉资源和团队时,我才明白名人传记都是过于浮夸铺天盖地,而现实并不是如书籍般描绘的那样传奇,只不过是撰写人会用过于浮夸的修饰词把名人的功绩过于浮夸,写成大家期望的那样,曾经我也是受了书籍所影响,以为只要肯努力去坚持就立马变为现实。而当我领悟到时已经为时已晚,再也倒不回去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跟现实抗衡到底,不然我的命运再也翻不了身。
后来有了追梦的实践,然后我回过头来思考那些名人传记,我发觉书籍只会大量的描绘名人的功成名就,而对于过程中如何去实现,如何发生转折,如何在现实中解压迎难而上的这些不为人知的心酸写很少刻画,可能写作人不是作者本人,撰写者只能从当事人的描述中读到本质的东西,而深层次的精神灵魂却无法领悟透彻,毕竟没有切身体会,怎来的感同身受呢。也不过是为了生计而过于渲染成读者们爱看到的虚构的理想罢了,这样反而误导青年,尤其像我这样不知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的人。当然,有些名人成功确实是神话般的存在,但是它并不适用每个人,所以读者也不要过于的崇拜,要结合现实综合来评估,通常没有实践思想有志青年,很容易被书籍所描绘的理想冲昏头脑,然后一腔热血的去实干,被现实虐的肌无完肤才发现那些人物传记都是骗人的。
那么,我们如何去正确看到鸡汤文和风云人物传记?
首先,第一点:“看书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什么是精华和糟粕。精华就是作者的精神思想和思想观念,糟粕就是他成功的表面过于被渲染,要结合自己的处境、家庭背景、知识能力、还有时代所需。成功不是一蹴而成,但是成功的精神似乎是千古不变,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我们人类都有共性,可以多读他们的失败所犯的错误,这个是大家的共性,当读到人物的错误时,肯定是内在的精神出现偏差扰乱理性心智而酿成大祸。但是成功却有很多因素相伴而成,这个没有办法去模仿的。
第二点:“学而实践之。”我把孔子的“学而实习之,偷梁换柱成自己理解的学而实践之。(勿喷)”品读一本书籍不是自己读懂多少道理,而是在知理之后,学会在脑海结合现实中所发生的事情在一起思考。道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思考,读书不就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总结,然后为自己指点迷津,悟出属于自己的道理吗?所以,一定要学而思考,思而实践,实践要总结,总结要变为适合自己的思想。书可少,路要多,这样才是学以致用,切勿学而懂之,却无实践之,这就是典型的死读书,思想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第三点:“书可少,但是一定要精。”我接触过一些爱好文学和看书的人,他们看了很多书,但是你要表达你对看完此书的深刻领悟,但是表达的比较表面,或者直接用作者的思想来总结表述,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纯粹就是一种没有领会到书中的精髓,演变成自己思想的漏洞,真正读懂的人,都是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深刻和共鸣,这个时候怎么会表达不出来呢。所以有时候,读书人很会自欺欺人,说你不懂,就话题一过。有这种心态的人我通常把它理解学而无述,俗称“会读,不会领悟到精髓。”
第四点:“切勿拿来主义。”很多人喜欢直接把古人的想象搬弄在自己身上,按照古人所表述的那样自我熏陶陶醉,年纪轻轻就像过上陶渊明“世外桃源”,云淡风轻,无世无争。我去,谁不想,谁天生想像个战斗士一样不停的去努力奋斗生活,还不是身上背负的责任太多,睁开眼想到父母老去,没人照顾怎么办,万一生个大病没钱治疗怎么办,要是成家立业,孩子上学落后别人怎么办,等等。想到这些,请问我还能像古人描述的那样过上潇洒自由的生活,活在当下,不想想未来自己老去身上面临的责任吗。醒醒吧,读书不是让你读成只要理想不考虑现实,只要自己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就可以满足了。你也不考虑人家作者出生在什么家庭、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多大岁数情况下......你敢告诉我,现在回农村就可以过上古人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吗?除非,你一个人,最好不要生病,还有除非家里特别有钱,不然,回农村照样饿死。现在今非昔比了,不是我们在左右社会,而是强者在左右社会,要么被强者欺凌终身为奴,要么就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超脱生存,才能迎来真正的自由和远方,否则,一切的安稳无非自我麻痹,温水煮青蛙,自欺欺人罢了,等你已经醒悟时,过着凄惨的晚年生涯。
先就写这几条,欢迎大家讨论。最后一点表述的过于犀利抨击,只是想唤醒还在自我满足昏昏欲睡的人群罢了。要是你想被刺激的有斗志,那就关注我,我会不断的为大家揭露现实的残酷。当然,我不会写的很理想,因为现实就摆在眼前。我有点毒蛇,不是写鸡汤文的迎合大众,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