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3.30)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通译】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学究】
理论上孟子什么人都应该给以教育,可为什么滕更这个人孟子就不爱搭理他呢?原因不在于滕更不想学或者很愚笨,真正的原因在于滕更依仗自己的身份来要挟孟子教育,孟子自然不会搭理他。这就是孟子的原则,学习者必定自己要有决心,也要尊重知识和老师,否则不可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学习的本质需要剥离社会外在的东西,只有内心真实平等获取知识,才会有机会。
【原文】(13.31)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通译】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学究】
这里说及做学问的人品问题,对于不能停止却停止,不能薄待却薄待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私之人,对于自私之人是不能透彻教育的;同时对于太过于猛烈的人,也会出现欲速而不达的现象,一样不能太看重他的表面现象。总之,学问是坚持而厚实的实践,过于随便或者过于看重都是一种极端的现象。
【原文】(13.32)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通译】
孟子说:“君子爱惜万物,但爱惜却不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学究】
孟子对于物主要是爱惜,“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对于老百姓需要仁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对于自己的亲人,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层次。
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爱的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个人真的能做到爱物如爱自己亲人一样,才是发自内心真实的爱。
【原文】(13.33)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通译】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礼,却对三、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吃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啃于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
【学究】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所有事都事无巨细的去关注,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什么也没有结果。孟子这里列举尧舜的行为一样是避轻就重,抓住事物的重要性才可以使其他次要的事件按重要的环节来展开。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先重后轻是处事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