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4年12月1日彭镇游玩
我是2015年来的成都,转眼间已经在这座城市呆了近十年了,去彭镇却是头一次,以前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一处安逸休闲的所在。成都周边大大小小的古镇也去了不少,却唯独忽略了离家只有是十二三公里里的宝藏古镇——彭镇。
彭镇,单听名字,似乎无法勾起人们游玩的兴趣,总感觉少了点古镇该有的文化味儿。不像锦里、街子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那般光听名字就觉得非去不可。其实不然,在这个小小的古镇里,你可以肆意感受“最成都”的慵懒与随意。
彭镇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双流古场镇之一。清朝初期有个四川籍诗人彭端淑携家眷移居此地,从此得名为彭家场,民国元年7月,正式更名为为彭镇,一直沿用至今。
此次去彭镇,实属偶然,只为不辜负成都冬日的一片暖阳。于成都而言,冬季的太阳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2024年12月1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虽有些许雾霾,但也还算是个难得的好天气。于是约好友一起出来浅聚一下,地址是在地图上临时找的,目的是离两家都近一点,所以选定了彭镇。其实,出发之前,倒真是没有太多期待,总感觉这种在市区里面的古镇,总归好不到哪儿去。加之现在古镇商业化速度如此之快,俨然流水线上量产的商品,大家都差不多,没有多少特色。无非就是找一个地方和朋友聚聚而已。然而,来到彭镇的第一眼,我便深深沦陷了!真的太美了!
因为小朋友嚷嚷着要去看川剧表演,所以到达的第一站便是去了蜀戏台看戏。盖碗茶,小圆桌,大家合围而坐,边品茶边看戏,那种轻松、惬意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小朋友也是一直乖乖坐着看表演,没有四处跑动,开心得不得了。剧目很丰富,有《三英战吕布》,《仙女散花》、《大闹天宫》、《皮筋滚灯》、茶艺表演、手影表演,当然少不了压轴大戏——川剧变脸和喷火。节目各个精彩,场下掌声、喝彩声一片,仿佛把记忆拉回到了小时候,在麦场看戏的场景。很久没有感受过这么轻松自在的氛围了!我来自西北的一个偏远山村,小时候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村里都会唱大戏,那是当时唯一的娱乐节目了。大人小朋友吃完早饭就早早来到戏台下抢位置,来晚了就没地方站了。小时候,我们看不懂戏,最喜欢的就是在人群里窜来窜去,甚是好玩。有时候也会安安静静地站在村里的老人身旁,听他们讲戏曲里的故事。再后来,好多人都进城务工了,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全部都是老人和孩子。三月三的大戏每年还是会如期演唱,只是戏场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位老人了。我已经多年没有见过许多人挤在一起看戏的场景了。虽然我们老家唱的是秦腔,这里唱的是川剧,但总归有些东西是相通的。扯得有点远了,还是来说说彭镇吧!
看完戏曲表演,已经是接近下午四点了,夕阳西斜,透过金黄色的银杏树叶散落下来,我们一行人,优哉游哉地徜徉在古镇的街道上。在彭镇,你很少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冷饮店、连锁店,有的只是一家挨一家的茶馆。茶桌临街摆放,阳光就那么懒懒地铺满茶桌,茶汤在透明色或者陶瓷制做的茶罐里翻滚着,咕噜咕噜,冒着泡儿,所谓的烟火气在这一刻具象化了。只可惜时间太晚了,没能坐下来慢悠悠地喝上一杯,也是有点遗憾。好在离得很近,随时都可以过来。
走到前街的中间位置时,我们看见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门口写着“铁器社”,想必此处以前应该是一个打制铁质器皿或工具的场所吧。走进大门,茶桌满院,一派悠闲。院子是四合院式的合围结构,桌椅板凳都是很古旧的样子,看样子很多都不是做旧款式,那种古旧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有几张桌子还是用传统的榫卯工艺做成的。茶馆的柜台很有特色,有点古装剧茶馆的感觉。房子看上去也是历经风雨的样子,有一种别样的美感。茶馆中间有一座戏台,可以边品茶边看戏。
游完前街,我们从背街往回走,又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彼时,太阳即将落山,夕阳的余晖落在木制的门板上。斑驳的树影在门板上翩然起舞,仿若时光的精灵在岁月镌刻的木纹间灵动起舞,似是在诉说悠悠的往事和尘世的变迁。几位老爷爷围坐在一起,打着老式的扑克牌,时而凝神专注,时而欢快吆喝。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身着红色的棉袄,佝偻着背,在逗弄她的小狗狗。这里与前街的的熙熙攘攘完全不同,安静而自在,有种时间都放慢脚步的感觉。
临近饭点,吃了抖音上推荐的周蹄花。餐馆其貌不扬,但是味道很可以,只卖蹄花、拌肉和水煮莲花白,菜品单一,食客却很多。蹄花软烂不腻,蘸水是目前吃过的蹄花蘸水里的极品了,莲花菜清甜可口,凉拌肉,个人觉得味道中规中矩,朋友却很喜欢,连吃了两大盘。菜品米饭都是自己端,自己自足,味道好就是可以这么任性,哈哈哈!
彭镇,美的地方太多太多,一时间也书写不完。希望它可以一直保持现在的样子,不要被商业化所侵染,保留自己原汁原味的美,也为疲于奔命的人们提供一处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后记:本来打算当天一回家就开始写点东西,记录一下的,临时有事耽搁了,所以今天才开始动笔写,希望可以用文字留住生活中的一些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