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年初立下了许多flag,信誓旦旦地要实现目标,但到了年末,那些写满目标的纸条还在抽屉里吃灰。你看着这些未实现的目标,嘴角微微上扬,苦笑一下,各种自责随之而来。为了减轻自责,你开始找各种理由,比如自己不够坚持、工作太忙、孩子总是缠着你,让你没时间做自己的事。那么,真相真的如此吗?
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对比
每年公司年初也会设立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能在年末实现。为什么?因为如果完不成目标,老板会发飙,你的绩效奖也泡汤了。为了争取晋升和加薪,你会努力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研究表明,明确的目标和外部监督是高效工作的重要因素。Edwin Locke和Gary Latham在其研究中指出,清晰具体的目标能够显著提高工作绩效【1】。
在公司中,老板不会天天在你耳边叨叨,但他会设立周会来检查进度,通过每周的汇报,他会对你的工作进行反馈,发现问题后进行原因分析并改进。这其实是在执行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调整),确保目标能够达成。
为什么个人目标难以实现
相对来说,个人目标缺乏这样系统的管理机制。大部分人设定目标后,没有设立具体的标准和奖惩机制,所以目标是否达成,只有自己知道,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的调查显示,只有8%的人能成功实现新年目标【2】。
自律与人性
自律这个词被广泛提及,但它真的符合人性吗?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在《棉花糖实验》中指出,人类天生倾向于即时满足而不是延迟满足【3】。人性是趋向享乐的,这体现在我们的行为和身体状态中。一个身体舒服的人通常显得精神焕发,反之则会显得疲惫。刚开始时,你可能鸡血满满,坚持几天,但随着时间推移,疲惫感增加,自律变得越来越难。
具体案例分析
考虑一个真实的案例:小张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他年初设立了一个目标,要在一年内学习并掌握一门新的编程语言。然而,到年末,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坚持下去。反观他的工作,在公司的目标压力下,他不仅完成了年度项目,还获得了晋升。这是为什么呢?
小张在公司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受到了周会的进度检查和反馈,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奖惩机制。而在个人目标方面,他缺乏这些管理和激励机制,导致难以持续坚持。
如何顺应人性实现目标
与其对抗人性,不如顺应人性。我们可以利用奖励机制来刺激多巴胺分泌,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关键在于将目标拆解成可执行的短期任务。短期任务容易看到成果,并能及时给予自己奖励,这样可以保持动力和激情。
设立短期目标:将大目标拆解成可在一周内完成的小任务。研究表明,短期目标更容易保持动力。Latham和Seijts的研究发现,设置近程目标比设置远程目标更能提高任务完成度【4】。
案例:例如,小张可以将“学习一门新编程语言”拆解成“每周完成一个新项目的学习”,每周设定一个小的可实现的任务。
定期检查进度:每周设立一个“自我检查点”,类似于公司中的周会,对照目标检查进度,并进行反馈和调整。
案例:小张可以每周末对自己一周的学习进度进行总结,记录下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并进行调整。
设立奖惩机制:完成短期目标后,及时给予自己奖励,这可以是一次旅行、一个包包或一顿大餐。这些奖励能激发你的积极性,让你更有动力完成下一个目标。
案例:完成每周的学习目标后,小张可以奖励自己一次喜欢的活动,比如看一场电影或者去一家喜欢的餐厅。
结论
通过顺应人性,利用奖励机制和有效的目标管理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年末再回头看时,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的flag不再吃灰,而是一个个被实现。如此一来,实现目标不再是一个让人自责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旅程。
参考文献:
1.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2).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 35-year odyssey.American Psychologist, 57(9), 705-717.
2.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 (2017). New Year's Resolution Statistics. Retrieved from [source].
3.Mischel, W. (2014).The Marshmallow Test: Understanding Self-Control and How To Master It.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4.Latham, G. P., & Seijts, G. H. (1999). The effects of proximal and distal goals on performance on a moderately complex task.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4), 4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