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我向来是抗拒青春期电影的,说起青春期电影就是早恋、打架、堕胎。
这些存在吗?
存在。
有共鸣吗?
没有。
不过,谁还没有过青春期?
故事一开始,偏爱物理的李玩被父亲强制选择了英语小组。
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文理分科,老师说这样好,爸妈说好好好。从心底说自己不喜欢,老师爸妈再来一顿痛骂,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和爸妈冷战,和老师反着干,最终归于平静,按部就班地早晚自习,一个不落。
爸爸知道自己态度不好,孩子生气了,还像哄小宝宝一样,给钱买点礼物哄一哄。然而,这个年龄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希望爸妈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去看待,而不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发号施令。
李玩打开箱子看到是一只小狗是惊喜是开心的,而得知是爸爸送来的态度顿时冷了下来。看到小狗三次打扰到李玩睡觉时,以为小狗可能会被丢出去,但是却忘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最善良的呀,李玩也从心里接受了这只小狗,起名为“爱因斯坦”,同吃同住。
故事总是曲折的,爱因斯坦的走丢,让这个青春期少女几近失狂。
爷爷奶奶爸爸阿姨都无法理解,为了一只狗,至于吗?但对于李玩来说,至于呀。
爸爸另组家庭,陪着宠着李玩长大的只有爷爷奶奶。
而爷爷抱着弟弟说,“李玩的名字是随便取着玩的,这是个男孩子可得好好取。”
他们爱李玩吗?
毋庸置疑是爱的。
爷爷会在后面追着失控找狗的李玩,天气冷让她加衣服;奶奶会在深夜出去找不归家的李玩,几年没出过门的老人迷路在街头。
尊重她吗?
一个碎女子谈什么尊重。
阿姨买来相似的狗,全家人告诉李玩这就是爱因斯坦,大家都是为了让李玩开心起来,但却让李玩感到被自己所有最亲近的人背叛,没有得到一丝尊重,无力地挣扎着说,它不是。
失控的李玩过分吗?
作为95后的老阿姨都觉得过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感叹完有恍然惊觉,自己当年不也是这样。再站在李玩的角度去思考,又觉得一点都不过分,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尊重被关注,不巧,这二者李玩都没有得到。
弟弟两岁了,李玩被带到滑冰场,被告知,那个小男孩是你弟弟;弟弟的生日宴,李玩被挤到最外围,看着全家人围着弟弟其乐融融;约定好的天文展,却遗失在大人的酒局上。
后来,李玩懂事了,长成了大人都喜欢的样子,杀死了青春期的自己。
陪着爸爸参加酒局,能寒暄着敬酒了;夹起一块狗肉,也能在众人目光下咽下去了。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能放心的笑了,故事的最后,李玩看着弟弟笑的有些迷茫。
摔倒自己爬起来,弟弟也会这样长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