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失志毋免怨叹
一时落魄毋免胆寒
那通失去希望
每日醉茫茫
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时起 有时落
好运 歹运
总嘛要照起工来行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爱拼才会赢
这首闽南歌,很多人都会唱,这也可以说是《人生海海》吧,虽然没看这本书,但在樊登读书听了樊老师和麦老师的对谈,也有很大的启发,对文学对人生都有更多的思考…
千种江湖千种酒,百味人生百味人。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笑傲江湖……文学能带来太多的想像和可能
但以前有一种共识,特别是我的学生时期,认为小说都是糟粕书,被家长老师视为是洪水猛兽,唯恐避之而不及,更别说提倡了。
这可能是我看书少的一方面原因。
另外由于以前家里学校也都没有几本可读的书,特别是小学的时候,除了教科书,再找不出一本带字的东西了。
《人生海海》的作者麦家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他当年的做法是写日记。我也借这个机会,把自己人生一些关于读书的念头梳理一下,谈不上人生海海,只能算是泉水叮咚吧。
记得在我上学之前,村里面还有几本连环画什么的,上学后,电视稍微普及一点后,大人们都看电视了,那些无人问津的书、报、纸等几本都贡献给厕所或者火膛了,连教科书、作业本、试卷都不能幸免,每个学期期末考完试后,我都主动把这些纸张搬到厕所去,这跟麦老师说的那个时期基本差不多,只是我这些纸张除了化为灰烬,什么也没有点燃。
其实我也不完全是生活在文学的沙漠中。
小时候我爸也给我讲了很多的故事,他虽然只读到初中,但他看的书却不少,而且记忆力也好,什么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看了好多,还能讲出来,所以他去到哪里都有很多的粉丝——听他讲故事,据说我妈村里的年轻人都被我爸拿下了。
但是我在家里就没看见一本藏书,记账的本子倒是有很多,不知道他是在哪里看的书。还是为了让我好好学习,把那些糟粕书都丢了——真是用心良苦。
小学的时候,语文虽然学的不好,但是也喜欢看语文书的最后一课——一般都是比较长的神话故事之类的,也喜欢看发下来的历史地理之类的(猎奇心),是没有专门开课讲的。
初一的时候,班里不知道谁从哪里搞了几本小说,我也拿了一本《西游记》读了起来,只读了一点点,好像没什么吸引力,也没因此爱上阅读。
不过我喜欢听杂科(历史、地理、植物等)。可惜的是,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让我的兴趣在纵深方向扩展,只是泛泛的了解了一些脸谱性的知识,甚至还有点局限了自己,把教科书当权威,在本来就很少可读资源的情况下,其他的书都会被我无意识的忽略。在电视剧《武则天》播放的时候,我还拿出历史书来看这一段描写,但只有寥寥熟语,所以没啥优越感,现在回想当时真是孤陋寡闻,又不愿意多接触。
初中的时候身边也有好多要好的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经常在外面书店租书看,不知道啥原因,自己就是没有染上这个“坏习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自律了,还是就不是阅读这块料,或者童子功没练好。
初中毕业的时候,明显感觉自己语文比较差,特别是作文,中考语文成绩严重拖后腿,意识到自己阅读量太少,暑假的时候,我爸还特意买了一本作文书给我。
初中那几个爱看小说的同学,有些成绩不好,没有继续上学了,有些上了中专院校,但我记得他们劝过我说:将来要多读一些课外书。虽然他们成绩不好,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功底明显比我好,估计他们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好处吧,这算是真朋友的肺腑之言吧。
高中一开始的时候,我确实也付出了行动,课外会去图书馆看书,喜欢看时事报纸和人物传记类的书。还记得当时的图书管理员阿姨给我投来鼓励和欣赏的眼光,她认识我的,初中的时候我经常去他们家的商店看电视。后来她还把我当她女儿学习的榜样了,真是打脸,在当时艰苦的住校环境和紧张的课程,去图书馆看书,慢慢的成了一种奢侈的做法,再加上自己没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习惯,去看书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没有坚持一个学期,就再也没去图书馆了。
高一的时候,我文科的成绩和理科的成绩都不差,但分科的时候选择了理科,我潜意识认为我就是学理科的,文科是成绩不好的人才去读的。
但我还没有放弃提升作文能力的意愿,也可以说是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也曾借舍友的书来读,其中有一本是《三国演义》,这对我来说阅读难度太大,不但文言文难懂,里面的人物也是眼花缭乱,错综复杂。不知道看了多久,也不知读了几个章节,反正现在都没印象了。
记得还有一本是韩寒的《三重门》,当时比较流行,但我也读的很慢,很容易分心,对情节都是模糊的,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高二的时候还在地摊上挑来挑去,买了一本《拿破仑》,也没看,放假把书带回了农村家里。我们是一个很小的村,那年我们村一家人新娶了媳妇,她听说我是读高中的放假回来了,就来我家玩,当时她问我有没有书借看,而我比较内向,就将唯一的这一本小说借给她了。后面她还回来后,我翻看了一下,那本书的内容非常的粗俗色情,而且很多错别字,简直不堪入目,后悔把这么低级的书带回家了,感觉自己的形象都矮了半截。不过后面基本没跟她打过交道了,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跟村里的人都很少见面了,都生疏了。
再就大学的时候,电视台热播《情深深雨蒙蒙》,大学时间比较充裕,又捡起了我的文学梦——租了这本书来看,还是没有阅读功底,看的云里雾里的。在网吧迷上金庸电视剧,也去书店租金庸的小说来看,同样的看的非常辛苦,别人每天换一本,我一个月看不完一本,后面都不好意思去租了。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基本跟书本就绝缘了,直到前年遇见樊登读书,才慢慢的喜欢上听书,像我们这种有阅读障碍的人也能吸收到书中的大部分精华,真实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樊登读书基本都是实用型的书籍,而《我是讲书人》介绍的则是文学类的书居多,当时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就被好几本书吸引了,买了几本来看,读的也比较顺畅。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亲爱的安德烈》等
18年的一次线下活动,讲书人前三强的马玉炜给我们讲了一堂文学课,觉得太有意思了,生动有趣,给我们答疑解惑,他鼓励我们多读文学作品,多写写身边的事情,多练练文笔。后面加了马老师的微信和公众号,经常能读到马老师写的一些文章,也买了一些马老师推荐的一些书,比如汪曾祺的小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六里庄遗事》,《棋王树王孩子王》等。到目前为止看了一大半了吧,有时被书中情节吸引,会看到深夜还不想放下,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有一次带女儿去书店,自己也翻看了一下儿童文学书,当时就被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吸引了,一下看进去了,估计就是麦家老师说的那种感觉。
现在看的大部分是儿童文学,我觉得这些比较适合我,如果以前能有这些的话,估计会养成阅读习惯。
还会背一些唐诗宋词、论语等,锻炼记忆力,顺便提高文学素养。还有一次机会接触了泰戈尔的诗集,朗读了一下,感觉还挺好的。
今年线下活动,听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发表了一个关于文学的演讲,引发很多思考。
文学是无限游戏,不断地在突破边界。而政治是有限游戏,不允许越界,所以政治会给文学艺术创作划一个范围。
不知道这些文学阅读,对我的人生会产生什么影响,自己能不能体会到纯粹的求知乐趣。是不是能增强内力,或者更加柔软,还是更加淡定。是不是能打通与外部世界连接?
据说不久的未来是机器人时代,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去感受吧!孩子
我的阅读量是严重不够的,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胡言乱语的,感谢您的包容和不弃,读完了这么拙劣的“原生态”文字!我争取多读吧,偶尔写写,共勉之!
诗一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