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幸福进化俱乐部群里的小伙伴们在讨论贴标签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
一个群友说:“今天朋友告诉我,我给她的标签是一个努力的人,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要努力学习的地方,很多为人处世方面我就差了很多。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马上有个群友回复说:“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呀!”
紧接着有群友跟上来回复:“大家说贴标签是坏事吗?”
就这样大家展开了对标签的讨论。针对这样一个笼统的话题作讨论,如果不分门别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很难争论出结果的。
有些事情贴上标签,是为了方便。比如,图书馆对书籍进行整理的时候,所有书籍都是带有标签的。刚才顺手从书架上取了几本书,每本书封面的条形码上方都人性化的备注了上架指导或上架建议,是一个意思。《神话的力量》上架指导:神话学/哲学/心理学/身心灵。《参与感》建议上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盖洛普优势识别器》上架类别:畅销书/企业管理/成功励志。《自控力》上架建议:心理励志。《精益创业》上架建议:企业管理。《专业化生存》上架建议:心理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上架建议:成功心理.通俗读物。
每一本书的上架建议也好,指导也好,实质上可以统一理解为出版社给这本书提前贴的一个标签。其实每个标签都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的把一本书的内容限定为某一类。所以像约瑟夫·坎贝尔和比尔·莫耶斯合著的这本《神话的力量》,就有多个标签,即属于神话学,又涉及到哲学、心理学、身心灵。还有汤姆·拉思写的这本《盖洛普优势识别器》上架类别也推荐了3类,畅销书、企业管理、成功励志。正如这些书,它里面的内容也不见得仅仅涉及到出版方所推荐的这些类别。只是为了大家选择的时候比较方便,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做了大致的分类。
群里大神这样总结了,在认识的初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印象,来初步对一件事物和一个人产生了解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可能会了解的更深入和全面。是的,就像给一本书贴上标签是为了便于你还没翻阅前,告知你书中大致涉及哪些内容,适不适合你读。节约你选择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是伴随着你开始细读这本书,你会对书中的内容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总体来说,为了这种选择的便利性,对事物逐一贴上标签进行分类是可提倡的做法。
同样,群里大神针对另一种给自己或他人贴标签的行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说:“通过标签形式对自己进行过分简化的概括,说明对自己认识不够深入。劝阻大家“不要贴标签”,因为多数人对自己的认识非常的简单,并打算根据这有限的认知来做决策,所以劝阻大家不要给自己贴标签。相应的对他人,提倡‘no judge’(不要随意给别人下判断),因为你对那个人对未必足够了解。”
针对群里大神的这个观点,我是深有感受的。就拿我写文章这件事说吧,虽然我曾梦想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我一直对朋友说我畏惧写文字,我从小语文成绩不好之类的话,在这样的标签暗示下,透漏着我不去写文章是有理由的,我文章写的不好是有原因的。反而,忽视了我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应该如何打破对文字的恐惧。所以,负面的标签是很可怕的,可怕在对自己的心理暗示,重复的心理暗示把自己框了起来。
还有一个例子,小时候外婆家承包了一个水库。我从小就经常戏水,划船啊,但有一点我做不到,游泳。表弟好像还没有读小学就会游泳了,我到了小学4年级还不会游泳,每次舅舅带我们兄弟俩去游泳,我都只能看着舅舅带着表弟往里游,而我只能独自呆在岸边的浅水区,那种感觉是很痛苦的。我虽然大表弟两岁,但远不如表弟灵活,所以在外婆家时候,有表弟作对比,我经常被说“笨”。那时候我就在想,这游泳我是学不会了。
后来一次二叔带我去山上的拦河坝游泳,我一直扶着水提玩,不敢往里,因为我当时不会游泳嘛。他过来后,说让我放心,有他在不会有危险的,然后就带我往里游,结果自己竟然游出去十多米,距离岸边很远了。我异常兴奋的发现,我居然会游泳了。现在每年夏天都会约上小伙伴,带着烤炉去海边支个帐篷,边吃,边喝,边吹,边晒,边游泳。
多年以后我分析这件事,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当时我学习游泳的速度那么慢。一方面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因为从小爬树啊之类,各种彰显灵活度的活动我学起来好似都要比同龄的小盆友慢,大人们就给我贴了一个标签“笨”,这个标签被反复提及后,已经映射到我的心理层面。原本这件事再努力一下就找到窍门了,我却潜意识里用“笨”这个标签对自己进行了心理暗示,把那扇向自己半掩着的门关上了,认为自己就是笨,学不会。这种念头不断重复后,到达了一个比较消极的层面,然后断然给自己扣了一个“学不会了”的帽子。一个了字给学不会这件事加了一个句号,也就是说我当时认为自己永远都学不会了,现在回想,这种念头是多么的可怕啊!
另一个方面是缺乏指导。因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水库游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运动。记得我学游泳的那会,那个水库几乎每年暑假都有溺水身亡的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呛一口水之类的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不是舅舅家的孩子,在农村还是很有讲究的,所以舅舅不敢轻易的带我去深水区练习。表弟是自己家的孩子,指导的过程中更能放的开。这样,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表弟比我有做了更多的练习。
那时候,对事物分析没有现在这么通透,往往以结果断定一件事情,没有分析原因的意识,所以自己便得出了“永远学不会”的结论。
这种以浅显的表象,对事情的断定,切实是不成熟的心智表现。如果心智不能得到成长的话,往往就被框了进去,很多人从小框到大,从大框到老,终其一生没有走出那个框。
想象一下,就那样框住了一生,多么可怜啊·········
这是郭小猛《知行合一》365系列第67篇文章,欢迎吐槽!
作者:郭小猛
感谢你花时间读我写的文章。读完后如果您能有收获,记得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哦,谢谢您。
如果你发现文中有纰漏,欢迎您随时指正。
文中涉及到的观点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可能不够客观,如果你有更好的观点或想法,期待你随时和我联系沟通。在此一并感谢!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
微信 | g u o m e n g 1 5 6 8
QQ | 8 2 3 1 5 2 6 6 6
新浪微博 | 郭 小 猛1990
微信公众账号 | 郭 小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