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说不动笔的,可最终还是决定要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以便若干年后用来自嘲。
在读《李鸿章传》之前,大家对于那段历史其实都有着自己的衡量,以至于网络上的书评都在热衷于讨论李鸿章其人是否是个卖国贼的问题——正是这无聊的争辩让我失去了动笔的冲动。更有甚者,还有“年长方知真中堂”这种鸡汤格式的发言,只可惜,我并不吃鸡肉,更不喝鸡汤。
那么说一下我的感受吧,与其说这本书在写李鸿章其人其事,不如说他在借此来映射那40年动荡的清廷历史,不如说他更想去写的,是他自己。作者梁启超,在某些程度上对后世的影响其实还大于李鸿章,开篇第一句(也是我最喜爱的一句):“天下唯庸人无誉无咎”,在写李鸿章的功过,同时也是在反思自己。以至于他在形容李鸿章的“不学无术”时,我却读到了他满屏幕的无奈和担忧,更多时候,或许任公也在换位思考吧,如果他站在了那个位置上,他将怎么做,他会怎么做。
但是就到此为止了。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显然,或许他们的才干相当,但梁启超自认远见学识还是要超过李鸿章的,可如果真的换位,恐怕他的“遇”仍然会悲。纵览梁启超的一生,他拥有超人的眼光和胆识,可最终没能在政治领域付诸很好的实践。真是应了那句话“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还有,梁启超形容前清重臣张廷玉是“虽位尊望重,然实一弄臣耳”,但形容李鸿章却是“以一人敌一国”,此细节也令人印象深刻,或许这就是这两位无双国士的惺惺相惜吧。
说完作者,该说一下主人公了。我对李鸿章没什么看法,更不会将他与张居正、俾斯麦这样的强人去对比。满清在逐渐被汉化后,其实是必然会走向衰落的,被迫签订那些不平等条约,亦可视为缓兵之计。这就好像“机会成本”的那种概念,但这种放弃所付出的代价太高,使得签字的李鸿章被骂成了“卖国贼”。可是在当时,又有谁的头上没有被打上这丧权辱国的标签呢?
真正想让我动笔记录的原因,起于目前众人皆知的困难局势。比起晚清,现在的我们并没有完全处于下风,但同时,我们也未曾完全占领过上风。外部的针对无疑会倒逼自己的成长,可是当外部举起的不是针,而是刀,甚至是枪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有人认为自给自足就足以了,可这并不是我们的抱负,更何况,如果出发点就是自给自足,那么我们必将重蹈那些覆辙。对于我来说,其实更应该珍惜在这种局势下还能得到的留洋机会。总是因听到“战时状态”这种词而惴惴不安,可真正要上了战场,就要为了那个共同的目标而战斗到底。寒冬凛至,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
最后想引用苏洵在《六国论》里面说的一句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在面临相似的困境时,李鸿章做出了他的选择,而我们......我还在等待。至于对手,我们不必惊慌,我最爱的《过秦论》里面有一句话赠予他们——“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逆也”。
这是一篇小的随笔,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抬头看到了今天是“520”,那么最后就不去祝福天下的情侣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