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州本土人,早有耳闻宝带桥却又从未谋面一见,想想真是汗颜。
这次参加区文联读书会在澹台湖大酒店,中午有二个小时的休息,便在大众点评上查一下最近的景点,居然看到澹台湖公园从5月1号开始开放,那里能看到宝带桥,关键又很近,开车只需6分钟就到。我便和同行文友说想去看宝带桥,文友竟也一拍即合,欣然答应开车陪我一起去。
于是顶着烈日,放弃午休,抓紧时间赶过去,由于路不熟悉,又找不到停车场,路上费了些周折,浪费了好多时间,但还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究达到了目的,找到了宝带桥,真是欣喜万分。
澹台湖被宝带桥与大运河隔开,查阅资料得知,这个小湖的得名源于历史人物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
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吴,在澹台湖的地方结庐修学。由于地理的变迁,澹台灭明当初结庐的地方陷落成了一个湖泊,故名“澹台湖”。
澹台湖湿地公园是个非常大的开放式公园,有健身步道,有游乐设施,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既能看到古老的石拱桥宝带桥,也能看到京杭大运河上来往穿梭的大货船。
公园内有景观桥,踏上了景观桥,站在桥心拱处环视,宛如一幅长画卷徐徐展开:近处的满园景色尽收眼底,绿草茵茵,莺飞鹭伏;岛四周波光粼粼,水汽氤氲;水面上静静地来往着各式船只;东边的斜港大桥和西边的澹台湖大桥在桥面上空都凌空扬起一道弧形的桥架,极似横放的竖琴;南边的宝带古桥飘逸俊俏,身前身后仿佛还闪现着纤夫的影子,依稀还能听到纤夫的号子。
步行在公园,道旁隔不多远就有一座诗碑,都是历代名人吟咏宝带桥和澹台湖的。运河年轮广场的石墙上刻画着流经苏州的大运河的变迁。
吴中博物馆位于澹台湖湿地公园南侧,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整个建筑很有特色,我想里面肯定会展出一些关于吴文化历史的资料。可惜我们时间有限,没法去观顾这些景点,就匆匆直奔宝带桥那边。
宝带桥南北横卧在大运河和澹台河之间的玳玳河上,与古运河平行。我们快速穿过公园跑到古运河边,有一个大穿长衫戴官帽的雕像,碑文显示是王仲舒。相传唐代为发展漕运业,加快转运三吴地区的贡物北上进京,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的宝带助资始建古运河边的纤道,因此桥以“宝带”命名。
转过弯,路口出现一个黑白墙门,上写宝带桥字样。一排半墙上都是一些老照片,用来介绍宝带桥的历史演变过程。走上桥堍,有一个石碑,是文物保护标志碑,上面镌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0一年六月公布 苏州市人民政府二00二年十月立”。缓缓前行,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对守护着宝带桥的一人半高的石狮,由青石雕成。东面的那只为雄,右前爪按着一只绣球;西边的那只为雌,左前爪抱着一头幼狮,石狮刀法粗犷。桥边河里围了一圈浮标,水中矗立着一个白色的航标灯塔,造型古朴自然,挺秀大气。
接受了石狮的检阅,就可登上13步台阶,走上南端桥面。桥面主体由花岗石砌就,间有少数青石与三两块武康石。令人奇怪的是,桥面靠两侧的每块石条上都凿有圆孔,当年曾安装过栏杆,栏杆不很高,否则将会给拉纤带来极大的不便。从桥面到引桥,北段只有8步台阶。桥北堍的石狮只留下一只雄的,感觉上与南端的那只无异。也有一个与桥中间的那个一样的石幢。同样有个白色灯塔。桥北堍还有一个四角石亭,花岗石砌成,其中置有“宝带桥重修记”石碑,1989年苏州市人民政府立。碑上,记载了历代重修的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宝带桥是53孔连拱桥,象53个轻盈拱球抛于碧澄澄的澹台湖口后,又掠过京杭大运河的水面连上了对面斜港大桥的梁拱。同是优美曲线,一为石构,另则钢铸,让人看到了这一古今相通的绝妙穿越。
千年来,宝带桥桥面上光溜的金山石,是多少纤夫鞋底磨就。桥头斑驳的石亭,留下多少江南才子赴京赶考的匆匆步履。多少人站在桥头,看运河百舸争流仰天长啸;多少人伫立廊亭,望滔滔流水把栏杆拍遍。千古风流今何在,唯有宝带桥犹存。
今天我有幸走在古桥上,近看潺潺流水,远望云卷云舒;听浪涛拍打桥柱,看运河川流不息的船只近了又远,抚平心中的躁动,感受岁月之悠悠。心底产生莫名的沧桑感,悠悠扬扬……
站在古桥远看对面双层的斜港大桥,桥的上层与东环高架快速路南延段相连,南来北往的车辆正在这条空中大道上流畅通行;桥的下层双向8车道跟东环地面路接通,同样使过往的车辆畅行无阻;两侧慢车道、人行道,也是人车分离,流动有序……看到这一切,我心潮起伏,叫人好感慨:这真是座畅达、迷醉的钢铁大桥啊!
这酷似古典乐器箜篌造型的斜港大桥,与隔水卧波的宝带桥并立成趣。
流水轻抚着古韵静默的宝带桥,斜港大桥顺畅不息的车流声,却正以宽广的音域演奏着新征程上辉煌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