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的作用,当然不言而喻。历史上,有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完全是独立出现的,比如中国,西南亚(新月沃地)和中美洲。可有一些地区干脆就没有出现过粮食生产,比如澳大利亚东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差异存在?《枪炮、病菌和钢铁》这本书里面对此写了很多内容,我就直截了当的从其中筛选出直接因素。
1. 可驯化的植物
地球上的植物种类虽然多,但是能被人类驯化的且能吃的植物并不多。由此就会引出一个致命的问题,我想驯化植物发展农业,可周围没有怎么办?比如新月沃地就有许多谷物能够驯化,而新几内亚则没有任何可驯化的谷物,世界上56种种子最大的野生禾本科植物,新几内亚一种也没沾到。另外,新月沃地许多作物的野生祖先本就高产,大片大片出现,对于狩猎采集族群来说,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如今已经十分重要的玉米,它的祖先墨西哥类蜀黍的种子可要比现在小得多,而且外面还包着不能食用的硬壳。
千万不要以为驯化植物是很简单的事情,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从来没有驯化出一种可作为主食的植物。而且,在驯化橡树方面,现代科学家做出了许多尝试,始终都没有如愿,足见驯化植物并非易事。
2. 可驯化的动物
动物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一个地区,如果没有谷物提供蛋白质,就更加需要动物。若是既没有谷物,也没有可驯化的动物,那么粮食生产的进度必然会十分缓慢。新月沃地就有大量的野生动物群,如今已经驯化的家畜之中,很多都可以在新月沃地找到野生祖先。比如山羊、绵羊、猪和牛,很早就已经在新月沃地驯化了。相比之下,那些粮食生产发展得很晚或者没有得到发展的地区,很少有或根本就没有适于驯化的野生哺乳动物。
没有可驯化的动物会导致缺少蛋白质来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需要继续进行狩猎行为,因此就会拖慢粮食生产进度。对于一个依然要靠狩猎采集生存的部族来说,粮食生产只能是一种补充。
3. 组合
粮食生产的差异,并不是当地人不同导致的,也不是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单方面决定的,而是整个野生动植物的组合。如果这个组合并没有太多的可驯化潜力,粮食生产就会出现的很晚。相反的,中国和新月沃地等独立发展出粮食生产的区域,正是因为能够得到合适的野生哺乳动物和植物,装配起一个有效而平衡和的生物组合,才令集约型粮食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以上只是从可驯化的对象角度进行直接的总结,实际上,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同气候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比如,新月沃地处于地中海气候,且在短距离内地面高度和地形富于变化,这就为丰富的物种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困了,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