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共享单车,人们并不陌生。它是一款既便捷又环保的交通工具。
近年来,共享单车在我国很多城市迅速普及。带给民众方便的同时,与之相伴出现了一些很不文明的现象。有时在河涌边晨运、漫步,又或者经过一些较为偏僻的水渠时,常常会看到共享单车被扔进河涌、水渠的情景,这实在是大煞风景。
每当看到此景我都会想:扔这单车下水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何要这样做?这既不利人又不利己,这完全是在光天化日的损害公共财产啊!大德缺了!自己去使用了它,又去毁灭它,到底是在逃避使用车辆的租金呢?还是对共享单车出租方心存成见?这完全就是人渣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以我个人的角度分析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道德观念缺失
将共享单车扔进河涌或水沟的人,首先表现出的是道德观念的缺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而这些人的行为,显然与这些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他们可能认为,扔一辆共享单车无关紧要,不会受到法律制裁。然而,道德的沦丧正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长此以往,这种人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失去道德底线,危害社会和谐。
二、报复心态
有些人将共享单车扔进河涌或水沟,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车辆故障、押金难退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共享单车上,试图通过破坏公共财产来报复。这种心态表现为狭隘、自私,无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共享单车作为公共服务,需要大家共同爱护。
三、从众心理
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人可能出于从众心理,跟风破坏共享单车。他们看到别人这么做,觉得自己不跟着做就会显得不合群。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在道德判断上失去了原则,盲目跟风。长此以往,从众心理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恶化,不利于文明素质的提升。
四、法律意识淡薄
将共享单车扔进河涌或水沟的人,往往法律意识很淡薄。他们可能认为,这种行为不足以构成犯罪,顶多受到道德谴责。然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破坏公共财产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将受到法律制裁。这种人法律意识的缺失,使他们无视法律规定,为所欲为。
五、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在家庭中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对公共财产的尊重。当这些人在社会上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将情绪发泄到共享单车等公共财产上。
将共享单车扔进河涌或水沟的人,其心态一定是复杂多样的。要杜绝这种行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使人们自觉爱护公共财产。
增强法治观念,加大对破坏公共财产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出行,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共享单车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用户不满情绪。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破坏共享单车等不文明行为,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便民、利民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