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三天就要过年了,过了年我也27岁了,是啊,你们也能猜到过年回家我会面对什么,当然是汹涌的催婚大军啊。
这些催婚大军以及父母的恨嫁思想让我对我过去的人生产生了怀疑。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钻研学术,完成硕士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便以后有能力教育出个“好儿子”“好女儿”?
诚言我本科硕士学的专业与现在的工作也没什么直接的关联,大部分人也都如此。我当时读研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多读点书,核心能力得到提升。很庆幸我的学生生涯没有浪费,确实多学了许多专业知识。
可一进入社会,我正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身边人都在说,好了,有这个文凭就够了,再考一个编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找一个编制内的人结婚,你们的人生就这样定性的往下走就好了。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思想呢?这种社会状态是什么呢?
我从《厌女症》这本书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一方面,当今社会母亲对于女儿有两种期待价值,“自己获取的价值”与“男人给予的价值”。
对于女性的期待,自己获取的价值就是毕业+工作,高配版就是高学历+稳定的编制内工作,这个价值是非强制性,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他们对你“自己获取的价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更高的“男人给予价值”。在他们眼中“男人给予的价值”是强制性的,是生而为女人最重要的意义,前面所有的努力的目的都是与男人建立一个家庭,有更强的能力服侍经营好这个家庭。
这是他们为什么来催婚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和我一样被催婚的你是如何定义自己的呢?
我曾经也是被这种思想裹挟着前进的,会有年龄焦虑,因为社会告诉我女性三十岁之前一定要嫁出去,不然就很难了;会有感情焦虑,对于爱的人总是无限放低姿态,因为怕他离开。
人啊一旦恐惧一旦急躁就总容易出事儿。与你交往的男人能够感受到你的恨嫁你的焦虑,从而有恃无恐。这种事情呢我也经历过,但今天先不深入聊。
今天就想聊聊不结婚有那么可怕么,为什么一定要设定一个三十岁的期限呢?我们前二十几年努力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回归家庭服侍男人么?
制造这种恐惧的就是社会的父权思想啊。社会思想营造了一个没有男人认可的女人就是残缺的,就是没有价值的。这导致很多女性一谈恋爱就好像人生终于完整了,终于有人依靠了,终于可以不用自己了。
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作为一个在过去二十几年多次战胜过许多男人的人,为何认为自己必须依靠一个男人才是完整的呢,为何找到一个男人就觉得不容易而要仅仅抓住呢?社会上男人何其多啊。
当我们知道他们催婚的本质之后,自然不再焦虑,因为那只是父系社会为了奴役女性而故意制造出来的焦虑啊。为了让女人尽快结婚生孩子,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看看现在的三胎政策,可谓是不仅逼女性工作,还逼女性的子宫工作。
有男人为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提升我们的荷尔蒙,让我们享受愉悦的情绪固然不错,可我们独立的活得潇洒精彩亦不错,人生苦短,按自己的方式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被社会思想所束缚所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