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述】
才能: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发现和识别自己的独特优势很有价值。但现实世界中,与别人做比较不可避免。最不幸的是,你个人最优势项在周围人的比较中只处于低位。
怎样努力?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的投入?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没有什么其他机会,一旦抓住一个机会,就会猛扎进去,坚定不移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挑战是设计出来的: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难度”的挑战
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取练习”,而“提取练习”的效果可以用“提取强度”衡量
提取强度:分散学习,自测,延迟练习,交叉练习等
练大脑就像练肌肉
构建个人挑战阶梯不痛苦地坚持到底: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长期做事,是激情的驱动,而非意志力的鞭策
兴趣饥渴/寡淡原因:
1.对一件事不深入了解,总是浅尝辄止
2.总是喜欢轻易做评判、下结论、贴标签,用简单概括代替细致入微的观察
方法论:
1.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2.尽量让自己全身心投入所做的事情
3.增加互动,变单向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自我决定论: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归属的需要
【读书感悟】
李笑来说,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长期来看,没有什么事我学不会的。
古典说,如果一件事是死的,只能靠死磕一点一点去做,那就没必要去学,因为它没有生命。但凡一件事是活的,就一定存在比你当下更有效的方法。
你遇到的所有困惑、疑难杂症,在这个世界上都存在过,都已经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所以,你并不孤单。
上学期间,老是在“学习–吃饭–学习–睡觉”之间循环,无甚乐趣。
毕业后,依旧是“工作–吃饭–工作–睡觉”中徘徊。甚至更惨,因为需要为生计奔波。
世界这么大,有趣的事情一定特别多。为何却深陷生活的枷锁中,难以逃脱?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究竟是否存在愿意为之奋斗终生、充满乐趣的工作?
肯定存在。
萧秋水的生活状态就是我特别喜欢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顺便赚钱。
《三个傻瓜》中,兰彻说,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不期而遇。
前提是,你需要付出努力,巨大的努力,一般人为之侧目的努力,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踏出一条“众人皆羡慕的生路”。
说的有些夸张,而道理都是一样的。
秋水老师般自由职业者,空闲时约见几位求助者,平时写写特别有启发的她本人身体力行的“道理”,甚至满世界寻找感悟,只为体验更多。相信,秋水收入渠道多样,足以衣食无忧、财务自由。然而,她不停歇,依然前行。前些天,因为分答回答语音有些问题,又跑到北京去专门学习发音。
工作的本质是交换。所以务必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优势出发寻找工作,与他人合作来规避劣势。多么清晰的技巧,而具体的如何寻找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主动去探索,或询问亲朋、导师,或自由书写,或成就事件,只要愿意,总能找到。
没有特长是很危险的。那你的特长是什么?打算培养什么样的特长?
特长的体现是技能,技能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就像采铜说的,最糟糕的是,你个人最优势项目在周围人的比较中只处于低位。
能力的培养需要积累,积累就需要耐得住寂寞。
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持续积累。
需要警惕的是,积累的技能应当是有需求的,这样才能获得生存。倘若,仍是和之前一样,享受阅读的快感,一本接着一本地读,读完即忘完,没有输出,缺乏讨论,剩下的只能是“读过这本书”而已。就像之前,读了那么多网文,爽是很爽了,却消耗了时间,依旧是技能全无。
世界上人熙熙攘攘,而过上真正喜欢的生活的寥寥,大约还是符合二八。如果跟随大众,就只能充当80%中的一员。
所以,想要突破生活的屏障,走向喜欢的生活方式,就需要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警惕做大众眼中的“正常人”,因为这意味着你也只能淹没于数代人生活的老轨迹中去。
你可以不聪明,但是不能不努力。然而,仅靠努力还是不够的,最怕的是你努力错了方向。
所幸,互联网时代的包容,有机会和一众大咖交流、互动。保持开放,积极讨论。
分享的价值更是体现出来,让大伙检验你的想法,指出你的问题,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伴侣也说不定咧!
6.29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