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好奇别人的人生。别人做了什么?别人怎么做到的?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正是人人都有这种好奇心,故事才能口口相传,进而发展成文字和影像。人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需要对比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够不够幸运,够不够努力,有没有走弯路,或者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就算双胞胎也会有各自的人生经历。这些独一无二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个体,无论是好是坏,总有值得让人学习的地方,“别人”系列的初衷也在于此:尽量真实地记录下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包括各个时期做出的不同选择,或者对生活的体会和思考,希望能让人得到一些启发。不去擅做评判,也不去塑造榜样,而是让人自己来思考判断,毕竟自己的路最终还是要每个人自己去走。
—— —— —— —— —— —— —— —— 分割线———— —— —— —— —— —— ——
Y,女,1987年出生于沿海的一个小城,2006年考上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在那里认识了后来的丈夫。他们俩大学毕业后一起到新加坡读研,并留下来工作,目前在一家世界五百强的美国物流公司做数据分析经理,负责东南亚区域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作,年收入约10万新币。从一开始的生物技术专业到现在的数据分析工作,她这一路充满了曲折。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Y的第一志愿其实是软件工程,可惜却因一分之差没考上,调剂到了生物专业。虽然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毕竟考上了重点大学,Y选择接受调剂。四年一晃就过去了,当时生物技术算是有点冷门的专业,只能去科研院校或者药企的实验室,而且喜欢招研究生或博士,所以Y的很多同学都选择继续考研或出国留学。Y也准备考研,但她准备跨专业考国际贸易。为了不再重蹈高考时的覆辙,她拿出了比高三时更大的努力,每天与一同考研的男朋友去自习室复习,早出晚归,互相鼓励,可谁知还是失败了。“考研的失败,对我的打击蛮大的。” Y无奈地说,“我高中的时候并不是非常努力,成绩也还不错,但考研复习我真的很用心,以为十拿九稳的,所以当时就开始有点自我怀疑。” Y的男朋友也没考上研究生,他们只好开始找工作,可找来找去跟专业相关的只有在当地研究所做实习生。后来两人回到Y的家乡小城,也只能做一些助理文秘之类的,甚至还在培训机构当过补习老师。Y知道这些不是她想要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父母不理解她,觉得她眼高手低,亲戚也冷嘲热讽,她因此更加怀疑自己了,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迷茫的时候。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Y偶然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招生,与男友商量后决定一起申请试试,结果男友被选中,Y却落选了。她一边替男友感到开心,另一边陷入了更深的自我怀疑和纠结。Y和男友的感情很好,男友一直很支持她,但如果男友自己去了新加坡,两人就要分隔两地,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父母也很担忧,但是Y不想就这样放弃。她选择相信,相信男友对自己的感情,也相信自己的实力能够申请到好的学校,她想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于是,在男友到新加坡读研的一年里,她一边打工,一边完善自己的申请资料,找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帮忙改简历,分析自己的优势后分别投了几所不同的学校,一边练习英语和面试技巧,用忙碌来压下自己煎熬的内心。或许是她破釜沉舟的决心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又或许是她终于时来运转,这一年她竟然同时得到了三所名校的offer。这次成功终于让她卸下压在心口的大石,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这让她恢复了一点自信。
来到新加坡,Y知道一切都将重新开始,这次她得好好应对。她的不少同学都向老师毛遂自荐,希望老师能推荐自己去手下的实验室做研究助理,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些名气比较大的教授,而Y反其道而行之,向一位默默无闻的教授递了简历,给那位教授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研究生毕业前,那个教授真的推荐她去面试一个研究所的工作。当时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期末考试,基本上还没有人得到面试,所以Y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在复习的间隙挤出时间来认真准备。在期末考试结束后,Y真的收到了工作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她们那个专业第一个定下工作的人,而且职位也比一般的研究助理高,是副研究员。Y欣喜若狂,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开个好头。
在实验室,Y负责的课题需要用到建模。为了更好的完成课题,Y用空闲时间自学了大量的统计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相关的知识,买了很多参考书,还报了很多网课,几乎把所有的周末都用来学习了。Y的男友也在另一家实验室工作,他不像Y那样需要大量自学新知识,但十分支持Y,还帮她一起研究知识难点,监督她并为她打气。可以说,Y能够克服自己的惰性坚持自学,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她的男友。有了不错的工作,两人的生活在新加坡慢慢步入了正轨。
Y在这个实验室呆了三年,实验室的氛围很轻松,不要求上下班打卡,每周还有固定时间开茶会吃小吃,工资也比其他实验室高不少(月薪3600新币),可以说福利很好。可是Y不想一辈子待在实验室做研究,她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她在自学了数据分析之后,发现大数据的前景非常好,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数据爆炸带动了数据分析处理应用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也让其他非互联网公司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行业不需要数据分析。这个发现让她决定寻找机会转行。为此,她去考了好几个数据分析的相关资格证,并把自己的简历侧重点改为拥有数据分析的工作经验上。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她陆续收到了几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其中就有数据分析方面的职位,而且是一家日本的世界五百强,专门为其他企业提供数据分析报表这类的服务。她凭借自己自学来的数据知识和扎实的工作经验顺利通过了面试,正式跨入数据分析的领域。
新工作给了她更多的机会来实践自己的自学成果,也让她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毕竟自学的基础还是比不上科班出身。为此她只能更加努力学习,一方面继续自学数据分析的知识,另一方面还给自己增加了软件编程的课程,像一块干海绵一样吸收一切有用的东西,甚至在过生日时让好友送参考书给自己作为生日礼物。
不断的学习给Y的工作带来很多益处,她的工作效率很高,有时候同事要花一天时间做的报表,她很快就能搞定。她设计的分析报告为公司争取到了很大的订单,获得了公司优秀员工的荣誉,还得到了老板的夸奖。但是一段时间后,Y发现这个公司的氛围不像研究所那样单纯,老板和老板之间的办公室政治逼着底下的员工站队,甚至老板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勾心斗角。Y不喜欢这样的环境,直到这一刻她才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概念,以及工作环境对一个员工的重要性。她回想自己本科刚毕业时找的那些工作,也许就是因为潜意识里不喜欢那样的工作氛围才一直无法融入。而且不同国家的公司管理风格也很不一样,就算同为世界五百强,福利待遇也是天差地别。她必须好好规划自己接下来的职业道路。由于数据分析这个职业对行业的限制很小,相当于她可以选择任何行业的公司。于是Y不断留意各个行业的信息,并向各行各业的朋友咨询,发现如果能以数据分析的工作经验进入金融公司或者IT巨头公司,将会对她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
只要定下了目标,Y就不缺迎难而上的毅力。她在linkedin上不断搜寻相关职位,契而不舍地投了很多简历,可是都没有回音。公司的同事陆续都跳槽了,新来的同事又没经验,导致Y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老板却不知为何对她变了态度,开始不断打压她,让她苦不堪言。这期间也有猎头找上她,给她推荐其他公司的面试,但都不是她想要的公司,所以她还是拒绝了,想着再坚持等等别的机会。就在她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终于有一家新加坡本地的银行向她抛出了橄榄枝,职位是“商业分析师”,正好符合她的愿望,她终于如愿进入金融圈。
Y的新公司在新加坡最繁华的高级商业区,拥有最优越的办公环境,走在路上的人都穿着高级西装或套裙,一看就是商业精英的模样,让人觉得自己仿佛也是其中一员。她很开心地来到公司上班,新同事人都很好,十分耐心地解答她的问题,公司的氛围也很友好,还会在员工生日时组织大家一起吹蜡烛庆祝,可以说是她工作以来最喜欢的一家公司了。但美中不足的是,Y的新老板没有很看中她,与她同期进公司的另一个女生已经开始独立带项目了,她却还是只能跟着组长处理一些零碎的事情,得不到什么锻炼。而且她不是公司的永久职位,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就很有可能会被辞退,更别说升职加薪。Y有些担心,但也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厚着脸皮去向组长讨任务来做。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半年,直到开头提到的物流公司来找她。
由于物流业并不是Y心目中的理想行业,所以一开始她拒绝了这家公司的面试。第二次猎头又来找她,还提高了福利待遇,她还是拒绝了,毕竟刚刚进入新行业新公司,她想好好做出些成就。没想到第三次物流公司的老板亲自联系了她,向她提出了助理经理的职位,同时还承诺会给她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家物流公司是跨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分公司,由于刚刚成立不久,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库管理方面急需人手。老板提出的承诺可以说直击Y的痛点,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跳槽,毕竟职位的晋升机会难得,如果她能在物流公司晋升到经理级别,以后再跳回喜欢的行业时身价就更高了。
Y来到物流公司后没有辜负老板的器重,一入职就撑起了整个部门的运作。她入职的时候正好是3月底,新加坡的疫情刚刚爆发,公司不但没有因为疫情的影响而裁员,反而提前让Y结束了试用期转正。
回首这几年在新加坡的经历,Y总觉得自己全靠运气才走到今天,就像她幸运地得到教授的推荐,幸运地接触到大数据行业,并跨进了门槛,还幸运地得到好的工作机会,可她忘了是自己的决心和意志让她有机会来到新加坡,得到老师和老板的认可,并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两个行业间的华丽转身。她的努力也许不一定马上就有回报,却帮她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Y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也很开心,她和男友结了婚,正在申请新加坡的绿卡,并准备买房,同时她也还在不停地自学,把自己的时间表填得满满当当。她要继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