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是周几
昨天上午学生理化生考试,我也早早和他们一起到校,双休日变成了单休日。我觉得时间有点不正常了。
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想,明天早自习是英语还是语文?睡醒了该起床了心里还在纠结,今天早上应该不会英语吧!起床铃响之前进了教室,看见不少同学在读语文,我又有点疑惑了,是不是我们谁记错了?再看黑板,课代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语文早读任务是……我闭上眼睛,告诉自己,今天是周一,昨天是周六。
站在教室门口,遥望远处葱茏的杨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2、绝妙的譬喻
今天上午的语文课,我们几个语文老师商量的结果是,让学生先自学语文考典上关于《记叙文文体知识》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后边的练习,时间五五分。
谁知道,那点“知识”他们学习了接近一节课,导致后边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去做。
我们几个有点儿懊恼,下课了在那儿嘟囔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我和雪磊老师都认为,同学们什么文体知识都不知道。我们平时辛辛苦苦地教他们规范答题语言、注意答题模式,纯属对牛弹琴。实际的状况就是,许多同学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记叙文的六要素,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修辞手法……
回顾我们的教学,平时,我们往往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貌似“一步一个脚印”地“按部就班”,实则不然,我们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看见他们表情木讷、两眼无光地盯着黑板,我们只是埋怨他们不够竭尽全力,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学习现状和个体差异。他们的基础那么差,我们九年级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整理出来的答题“秘笈”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数字“1、2、3……”根本就不知道,却要教他四则混合运算一样。
我们这个精妙绝伦的譬喻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几位语文老师的强烈赞同。
是啊,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都是在做这样的工作。看起来我们都很用心,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他们连最起码的数字都没有学会,教他们四则混合运算,是不是真的他难为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