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在《人类简史》里,历史学家赫拉利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类在整体上比动物聪明,比动物能干。但是把一个人和一只大猩猩同时扔到森林里,大猩猩一定是活得更好的那一个。
额,不是说人类更聪明吗?难道是主场优势?
别急,赫博士在书中继续解释道:人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团结精神。因此一旦单打独斗,就失去了绝对优势。
可是,为什么团结精神能够赋予人类绝对优势呢?这与我们今天的“创新”话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说到我带来的这本《创新简史》了。
最近几年“简史”特别的流行,各种“小而美”的“集大成”作品层出不穷。可专门写创新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想象中可能会有钻木取火、蒸汽机,然后一步步地讲到核磁共振、数码相机……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历程梳理得清晰且简明。
但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杨旸,我改变了想法,准备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可能有的小伙伴不太熟悉,杨旸目前是某软件公司的市场总监,多个平台的签约作者,互联网行业连续创业者。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连续创业”这个标签。
人类技术创新史,会给一位创业者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不仅仅是创新,任何事物都会有其自身的两面性。作者在书中将影响创新的因素分为了外部和内部两种。
所谓外部,指的是社会趋势对创新的影响。比如说,因为有了物物交换,才会产生了贝币、货币,甚至经济学。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这点很容易理解,就不过多解释了。
说到内部,相对就复杂了很多。到底是什么因素触发了创新从一个不成形的点子,演化为带来巨大影响的爆款呢?
书中讲了三种模式,分别是:根创新、域创新和维创新。
怎么理解呢?
根创新对应着人类历史的早期发展。比如说贝币的产生、青霉素的发现……等等,都是从大众最本质的需求出发,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新生事物。这点可以参照之前的一篇关于《自下而上》这本书的评论:所有的演变都可以归结于底层个体相互作用的涌现。(别把旁观者当成肇事者 )
那么,域创新是什么意思呢?它对应着工业时代的科技发展。在特定的领域里,衍生出各种需求与想法,通过不断改进的方式,逐渐优化,最终成为成熟技术,普遍推广。
就像《精益创业》里面的“小步试错”。丰田公司独创性地创造了一条小型生产线,用于新产品的试错与成熟。相信你对它不会很陌生,因为很多成长导师都很推崇这种成长方式。正所谓“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积累量变,引发质变。
那么,有什么问题吗?
书中说,互联网时代的创新,需要从“试错”到“试对”。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模式——维创新。
2007年,第一部iphone问世。在这之前,市场上没有出现任何“试错”的成品。读过《乔布斯传》的朋友们应该都了解他的工作流程:我要做出只有一个按键的智能手机,然后大家分头去按照要求研发。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先确定我要什么,再逐步去实现。
为什么说“维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创新方式呢?因为,这样的操作步骤至少需要两个前提:海量信息的支持和大数据的分析整理。也就是说,只有互联网能满足维创新的实现。因为巨大的信息优势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试错成本。
好了,到这里我想回到刚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团结精神对于人类发挥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互相影响的过程中,人类能实现彼此启发、充分连线的过程,从而引发根创新的涌现,不断“试错”的域创新,以及站在信息浪潮中的维创新。所以说,只有团结互助、彼此扶持,才能成就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未来。
到这里,你还会认为人类的发展只是某个人拍脑袋创造出来的吗?
不妨将你的思考留在讨论区——
对外界的认知越深,我们的生存优势也就越强!
加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