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略看了一遍这本书在豆瓣读书上的评论,真的是各种批评啊。而我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反而是每一篇都认真的写下他的行文思路。有几篇的生活方式的描写还是吸引我了。总体来说并没有太反感。然而,豆瓣评论里却是各种批评:矫揉造作、鸡汤文、营养不高、如厕读物、写写微博还可以但出书就不值得了。
汗颜。我看文学少。竟没看出端倪来。
把这书又反复看了两次,有点吃惊自己的毅力,大家都读不下去的书,我却读了好几遍。再看的这遍,又把每小节的主题总结了一下。从起初的感受:这是一本什么书,细品之下,并没有什么营养价值与内容的深度。到,我第二遍读罢全书的时候,得出一个更客观的评价:这本书集结的这些情感故事,并没有很深的道理,只是告诉着你在一个角落,有一些人与你有同样的忧愁、同样的情绪。
在睡前,在失意时,在受挫时,在感叹光阴易逝时。会有这样的文字与你相伴,分享你的情绪,在故事里看到你的影子,这也是作者想把的点——睡前故事。起到这样的作用,作者也就满足了。不需要更多的大道理,只需要有这样的人与你共同的感受。
但这本让众家责骂没有深度的文字,我起初越读越汗颜的时候,假如我并有没有想写出同样分享情绪的文字时,我应该注意什么:
1、不要无病呻吟,文字应尽量简洁,不需要太多辞藻的堆砌,优美的辞藻对于稍有阅历的人来说,也许不如最质朴的简单句来得真切。能够10个字表达,就不要用20个字。在上篇《活着》中余华的文字就非常的朴质。这一点余华也谈到,一篇文章的字数可以不断删减的,更少的字数将表达相同多的意思,甚至会更多。也不要写长篇大论,最后却只是表达了一些非常浅显、显而易见的道理。这是浪费别人的时间——不要做。
2、文学不仅是要文字里透露出文采,让人们在阅读它们的时候就感到心情愉悦,更应让读者在读后有所回味。其思想与内涵也应有。方能老少皆宜。敢于出书的文字,应该考虑到人们购买它的价值,物有所值。不然对于未加著名的封面里没有提及的人群分类,则显得不负责任了。
3、但,这本书还是有一些亮点的。我这里总结如下:
A、佳句:青春是丛林,是荒原,是阳光炙热的奔跑,是大雨滂沱的伫立。
这句话瞬间勾勒出了一股浓烈的青春无羁的气息。
B、于作者写的《写在三十二岁生日》这短篇,我的总结:年纪大了,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很多话、人、事、以为重要的,都会变得不重要。洒脱一点,对好父母,对好自己。
C、于作者写的《开放在别处》这短篇,我的总结:不合适、不恰当的告白,会徒遭失败。不是别人不理你或者不要怪别人对人冷漠。也许他/她只是对你冷漠而已。在别的地方小辣椒一个。
D、于作者写的《小野狗与小蝴蝶》这短篇,我的总结:“可以将短篇中的野狗与蝴蝶视为一男一女。男方不争气,女方去拉。没有效果,女方伤心地离开了男方。而当男方从坑中出来的时候,开始哭泣、开始后悔。”是否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男女呢,怒其不争,恨其不改,伤心到绝望呢。
E、于作者写的《一路陪你笑着逃亡》这短篇,我的总结:“作者欺骗朋友,索其财物的一场胡闹,其实是转移朋友失恋伤感来的安慰。大家无不为作者这种仗义而指以嘉许。”为朋友默默去做就行了,有人相陪就好。
F、有些感情你得不到。引用:“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待在你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摆渡人》
G、于作者写的《那些细碎却美好的存在》这短篇,我尤为喜欢这两句话:“痛?那会不会死?不会,那就去他妈的。痛会不会死?会,那就安生点。”作者洒脱而简单粗暴的处事原则,能够让最痛的时候,想不开的时候,稍微得到点点安慰。
H、于作者写的《那个愤怒得少年》这短篇,我的总结:“意得不满,满世界喷人,最后患病而死,怨恨对人,愤怒会带你走进最坏的结果。”少年,控制下自己的情绪吧,对别人是好事件,对自己也是。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睡前故事。情绪在此起波澜,得到慰藉寄托,得到共鸣。得到联想,回首了忘事。寄托并不需要意义。读前以为是个女性,读毕才知道作者是个男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女性类似的细腻的情感与愁思,以及艾艾怨怨的叹息,仿佛耳边一阵阵叹息声传来。深夜已至,睡前人一天最疲惫的时候,是情绪情感最松动的时候。作者体会到了这一点,把握住了。翻到此书最后一页,出版已三年,印刷已第7次了。这本书不是给清醒的人看的,不是给特定类型的人看的,而是给特定时候的人看的,在深夜时,你是否又想起了什么呢?